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②后中第,授大理评事,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③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④真宗景德元年冬,契丹大入。急书一夕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明日,同列以,帝大骇,以问准。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因请帝幸澶州。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乃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逸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遂请帝幸澶州。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可以付神器者_________    (2)天下望________
(3)五至________   (4)同列以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上由是嘉 犹文皇得魏徵也
B.帝遂襄王为开封尹 出奇挠其谋
C.陛下天下择君 谁陛下画此策者
D.事决退 今陛下神武
【小题3】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4】第①段中,有人教寇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的方法来满足“太宗取人”的标准,寇准断然拒绝。
【小题5】依据第③④段内容,完成表格。
寇准进言
目的
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
防止皇权旁落
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
(1)
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
(2)
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
(3)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7 08:1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钱易字希白。始,父倧嗣吴越王,为大将胡进思所废,而立其弟俶。俶归朝,群从悉补官。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
易年十七,举进士,试崇政殿,三篇,日未中而就。言者恶其轻俊,特罢之。然自此以才藻知名。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太宗惊喜曰:“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值盗起剑南,遂寝。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
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二。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召试中书,改光禄寺丞、通判蕲州。奏疏曰:“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近代以来,断人手足,钩背烙筋,身见白骨而犹视息,四体分落乃方绝命。以此示人,非平世事也。今四方长吏竞为残暴,婺州先断贼手足,然后斩之以闻。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帝嘉纳其言。
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策入等,除秘书丞、通判信州。东封泰山,献《殊祥录》,改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祀汾阴,幸亳州,命修《车驾所过图经》,献《宋雅》一篇,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坐发国子监诸科非其人,降监颍州税。数月,召还。久之,判三司磨勘司。上言:“官物在籍,而三司移文厘正,或其数细微,辄历年不得报,徒扰州县。自今官钱百、谷斗、帛二尺以下,非欺绐者除之。”真宗雅眷词臣,其典掌诰命,皆躬自柬拔。擢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累迁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儤直未满,卒。仁宗怜之,召其妻盛氏至禁中,赐以冠帔。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六》,有删改)
【注】①阛阓:街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B.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C.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D.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文中的“景德”就是年号。
B.泰山,五岳之首,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C.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
D.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始设于唐朝,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易自幼苦学,早年怀才不遇。首次参加科举考试时,钱易虽才识卓越,却被特意淘汰;后被苏易简举荐给太宗,又因盗起未被起用。
B.钱易刚正不阿,敢于陈述己见。他认为在第二次科举中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有关人员压制所致,故上疏直言进谏,真宗对此非常反感。
C.钱易知古鉴今,奏请废除酷刑。他认为当今各地酷刑之风太盛,如果一味施行酷刑,将无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真宗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D.钱易颇具文采,勤于政务。他多次进献文书,被皇帝提拔为文秘机要之臣,负责起草诏书、查核案件等工作,后在任上连日值宿,不幸逝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
(2)官物在籍,而三司移文厘正,或其数细微,辄历年不得报,徒扰州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文举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隧格尽职守的一组是(   )
① 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 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 有所依凭,无善状,隧皆奏罢之 ④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 官镪不满三千,隧俭以足用 ⑥ 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B.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C.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D.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第,指考核、科举、考绩成绩优异,这里是指萧燧科举“进士及第”。
B.秋试,指科举时代地方为选拔举人所进行的考试。由于秋季举行﹐故称秋试。
C.轮对,又称“轮当面对”,宋代制度,指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
D.持节,拿着旄节。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它代表着官员的高贵。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魔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鼎,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授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高宗即位,除司勋郎官。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

五年,上还临安。制以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鼎以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制以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于行宫门外建资善堂。鼎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论谓二人极天下之选。

建炎初,尝下诏以奸臣诬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胜非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非所以传信后世,宜召范冲刊定。”胜非去位,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鼎。

初,车驾还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鼎见,责之曰:“艮岳花石之扰,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辙耶?”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鼎召至相府切责之。翌日,问上曰:“某人献钱耶?”上曰:“朕求之也。”鼎奏:“某人不当献,陛下不当求。”遂出其人与郡。

始,浚荐秦桧可与共大事,鼎再相亦以为言。桧遂稍掌权柄。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中丞詹大方诬其受贿,鼎谢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天下闻悲之。明年,得旨归葬。

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胜非去位 会:恰逢
B.浚初求   去:前往
C.怅余生无几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D.天下闻悲之 而:表顺承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他的母杀樊氏教育他,使之通晓经史百家之书。
B.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这样做如果都不予惩治,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C.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
于是上奏这件事,皇上听后也改变了脸色,并向他道歉。
D.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
秦桧见了赵鼎后说:“这个老头还像以前那样倔强。”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赵鼎幼年丧父,却能勤奋学习,为南宋王朝尽心出力,最终成长为南宋一代名相。
B.赵鼎促成朝廷任命瑗为保庆军节度使,进封建国公,并在行宫门外建设了资善堂。
C.赵鼎和张浚一度得到高宗的信任,他们都曾经认为秦桧是可以与之共谋大事之人。
D.赵鼎因揭发了秦桧的阳奉阴违而被秦桧迫害,为使家人免遭牵连,毅然绝食而死。
【小题4】史书评价赵鼎是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你认为赵鼎的治国才能有哪些?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作简要阐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秉,字仲甫,未冠,有隽誉。尝谒蒋堂,坐池亭,堂曰:"亭沼粗适,恨林木未就尔。"秉曰:"亭沼如爵位,时来或有之;林木非培植根株弗成,大似士大夫立名节也。"堂赏味其言,曰:"吾子必为佳器。"
中进士甲科,调吉州推官,浮湛州县二十年,人无知者。王安石得其壁间诗,识其静退,方置条例司,预选中。奉使淮、浙治盐法,究索利病,出本钱业煮盐之民,戒不得私鬻,还奏,奏为定制。
进制置发运副使。东南饥,诏损上供米价以籴。秉言:"价虽贱,贫者终艰得钱,请但偿籴本,而以其余振赡。"是岁上计,神宗问曰:"闻滁、和民捕蝗充食,有诸?"对曰:"有之,民饥甚,殍死相枕籍。"帝恻然曰:"前此独赵抃为朕言之耳。"先是,发运使多献羡以希恩宠,秉言:"职在董督六路财赋,以时上之,安得羡。"
知谓州。五路大出西讨,唯泾原有功,进宝文阁待制。夏境胡卢川距塞二百里,恃险远不设备,秉遣将姚麟、彭孙袭击之。俘斩万计。迁龙图阁直学士。夏酋仁多嵬丁举国入寇,犯熙河定西城,秉治兵瓦亭,分两将驻静边砦,指夏人来路曰:"吾迟明坐待捷报矣。"及明果至见宋师惊曰天降也纵击之皆奔溃或言嵬丁已死有识其衣服者诸将请以闻秉曰:"幕府上功患不实,吾敢以疑似成欺乎?"他日物色之,嵬丁果死,诏褒赐服马、金币,且使上所获器甲。
秉守边久,表父革年老,乞归。移知湖州,行三驿,复诏还渭,慰藉优渥。革闻,亦以义止其议。已而革疾亟。乃得归。元祐中,知荆南。卒。
(选自《宋史·卢秉传》,有删改)
【注】羡:结余的钱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明果至见/宋师惊曰/天降也/纵击之皆奔/溃或言嵬丁已死/有识其衣服者诸将/请以闻/
B.及明果至/见宋师/惊曰/天降也/纵击之皆奔/溃或言嵬丁已死/有识其衣服者诸将/请以闻/
C.及明果至见/宋师惊曰/天降也/纵击之/皆奔溃/或言嵬丁已死/有识其衣服者/诸将请以闻/
D.及明果至/见宋师/惊曰/天降也/纵击之/皆奔溃/或言嵬丁已死/有识其衣服者/诸将请以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文中指古代的人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男的称“弱冠”,女的称“及笄”。
B.朕,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皇帝自称还有“寡人”“孤”等。
C.上计,文中指地方官员在年终将户口、赋税、狱讼等编造计簿,呈送国君考核。
D.夏,文中指西夏。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秉有口才。他很小就有声誉,曾去拜见蒋堂,与蒋堂对话时,用恰当的比喻打动了蒋堂,蒋堂认为卢秉日后必成有用之人。
B.卢秉有爱心。东南闹饥荒,朝廷喊价供粮,卢秉对此表示赞同;皇帝询问卢秉有关百姓吃蝗虫的情况,卢秉如实回答,使皇帝动容。
C.卢秉有见识,他袭击西夏防备薄弱之地胡卢川,大获全胜;西夏人大举入侵,他积极迎战,并断言将获胜利,后果如其言。
D.卢秉有孝心。他在边境很长时间,因父亲年迈请求调回内地,但在路上又被朝廷召回,他父亲知道后表示理解,直到他父亲病重才回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究索利病,出本钱业煮盐之民,戒不得私鬻,还奏,奏为定制。
(2)职在董督六路财赋,以时上之,安得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