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 辛弃疾(1140-1207)
- 《青玉案·元夕》
- 《清平乐·村居》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小题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小题2】“鹏北海,凤朝阳
A.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小题1】“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中的“李易安”指词人__________。作者辛弃疾,宋代豪放派之集大成者,有作品集《__________》传世。【小题2】博山道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词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愿望?
【小题3】简析本词的写作特色。(不超过80字)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水调歌头 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地融为一体。 |
B.词中“照我满怀冰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失意和无奈,将作者内心的凄凉和感伤充分地表现出来。 |
C.词中“鲸饮未吞海”化用了杜甫的“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股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
D.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叙事抒怀。 |
E.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
鹧鸪天①
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描绘了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日景象。 |
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
C.“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
D.“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农忙前的闲暇赶着回娘家。 |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①,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②。
(注)①鲸饮未吞海:化用了杜甫《饮中八仙歌》中“饮如长鲸吸百川”的诗句。②扶头;指饮酒。【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解说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题目中的“和”指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 |
B.上阕中词人用“冰雪”“百川”比喻自己的胸怀,用“吞海”“剑气”寄寓着壮志。 |
C.下阕中“浮”“迥”“幽”等词描绘了月光浮动,天空高远,景色清幽的画面。 |
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
【小题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之词豪”。请结合本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简要赏析辛弃疾的词风。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①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①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 |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花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最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还大量运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远看之景,天水交融,气象阔大。 |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运用了拟人、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山,生动形象。 |
C.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遥岑远目”三句,点出“愁”“恨”两字,感情由平淡渐趋强烈。 |
D.“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第一句,用叙述的语气交代出登临的季节、地域的辽阔;第二句写江河景象,长天空阔,无际无涯,水天相接,秋意无边。 |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写山,既写了山的形也为山传了神。“玉簪螺髻”是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山的形状,“献愁供恨”是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山的“神情”。 |
C.“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写登楼眺望时的环境。照应题目,点明地点、人物,并进一步交代登楼的时间。 |
D.“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四句写诗人登楼的种种表现,抒发他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苦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