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 辛弃疾(1140-1207)
- 《青玉案·元夕》
- 《清平乐·村居》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①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③。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④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绍熙五年,辛弃疾在福建担任安抚使,受到主和派馋害诬陷而即将落职。②燃犀,点燃犀牛角。③惨,凶残。④元龙,即三国时期的陈登,少有大志,曾助曹操灭敌得到升迁,后升任东城太守,三十九卒。【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举头西北浮云”,西北天空被浮云遮蔽,暗示中原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 |
B.上片用“我觉”二字领起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的清寒冷寂景色的描写。 |
C.“千古兴亡,百年悲笑”八个字写尽作者看透历史兴亡、是非成败的洒脱与超然。 |
D.“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描绘了一幅夕阳沙岸落帆图,以景结情。 |
满江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此词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被排挤闲居期间。②龙孙:竹笋的俗称。【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樱桃红得似火,荼蘼白得像雪,竹笋破土而出,表现了春日的生机勃勃。 |
B.乳燕带着幼雏弱飞,流莺娇声怯啼,其实这些都是词人伤春心理的外化。 |
C.“不传”“叫断”,极尽哀婉之笔,传达了一位爱国志士的痛苦失意之情。 |
D.本词未直接剖露心事,而是在生动鲜明的意象中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来抒情。 |
清平乐·检枝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因,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便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迫使他不得不回到上饶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
【小题1】(小题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两句,上句写景,下句言情,这两句领起全篇,奠定了全篇的基调。 |
B.“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本词所说的应是春社分肉。 |
C.“儿童偷把长竿”的“偷”字写出了孩子们偷长竿的动作,没有写到孩子们的神态和心理。 |
D.“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了词人对词中嘴馋贪吃的小孩子们的爱护、欣赏的情感。 |
【小题2】(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绕”“翻”“吹”“自语”等词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
B.“鼠”是“饥”的,可见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眼中所见。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自语,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 |
C.下片抒写词人心理活动和无限感慨。动物猖獗,秋风凉薄,故而词人难以安然入睡,浮想联翩,焦急万分。 |
D.感慨不等于悲观,梦中醒来,“眼前万里江山”,看似闲愁,实则旷远雄劲。 |
贺新郎
辛弃疾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小题1】简要分析上阙“被疏梅料理成风月”的作用。【小题2】结合全词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念奴娇·登建康①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②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建康:今南京,为六朝古都。②安石:谢安,字安石。早年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新营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待坚,后遭谗被疏。【小题1】下面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写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以故作轻松之笔,写出自己的深深忧愁。 |
B.“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自问自答,作者眼中的建康,徒留“帝狂之都”的空名,已充满一片败亡的气息。 |
C.“柳外斜阳”五句写眼前之景,把“兴亡满目”落到实处,所见之景表现了作者内心之情,渲染一种悲凉凄楚的气氛。 |
D.“儿辈”两句的意思是:建立功名的事,让给小儿辈干吧,我只须整天下棋消磨岁月。表达词人豁达淡泊的心境。 |
鹧鸪天 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①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②碧玉梢。
注: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①香篝:熏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②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两句写征尘扑面,去路迢迢,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开篇暗含愁苦之意,为下片抒写羁旅之悲作了铺垫。 |
B.三、四句“周遭碧、分外娇”作者以欢悦抒情的笔调,描写碧绿的山峰,盛开的花朵,写出了城外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 |
C.最后两句中的“愁”字是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一句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
D.本词视野广阔,写景优美,静景与动景浑然一体,这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词风不同。 |
沁园春·更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藏;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问,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老,当过闲散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 |
B.在上阕写山之“形”的基础上,下阕写山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 |
C.本词开篇即气势不凡。连续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多个意象,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先声夺人。 |
D.“新堤路”句以问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落成的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潆潆的新景致。 |
鹧鸪天·东阳道中[注]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注]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寺少卿时期,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前两句写征尘扑面,去路迢递,熏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开篇暗含愁苦之意,为下片抒写羁旅之悲做了铺垫。 |
B.三、四句“周遭碧”“分外娇”写作者置身于绿的海洋、花的世界,精神为之一振。 |
C.最后两句中的“愁”是寻觅“相思句”过程中苦恼的“愁”,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一句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
D.本词视野广阔,写景优美,静景与动景浑然一体,这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词风不同。 |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①,且休休②,一丘一壑③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①书咄咄:晋代殷浩被废职后,心中愤愤不平,终日用手指在空中划“咄咄怪事”四字。②且休休:唐末司空图淡于名利,隐居山西中条山,建造了一座“休休亭”,并作《休休亭记》。③一丘一壑:用班嗣语,指寄情山水,隐居山林,自得其乐。语本《汉书·叙传上》。【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病中所见秋天的景色。起句写枕簟变凉,溪堂乍冷,“冷”字的妙处在于写出了身体触觉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
B.“断云”句写水面上的风光。漂浮在水面的烟云随黄昏临近渐渐消散,呈现出一幅开阔、苍茫的画面。 |
C.词的下阕头三句有两个三字句、一对叠词,音节短促,悲愤和自适的情感相交织,后归于“一丘一壑”的自得其乐。 |
D.这首词表现出辛弃疾在化用典故上的深厚功力。词的下阕语言简短,却一连化用了多个典故,精微要妙,不着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