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 辛弃疾(1140-1207)
- 《青玉案·元夕》
- 《清平乐·村居》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古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下片“却笑”五句却能传此之妙,请简要分析。
汉宫春·立春日
[宋]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①。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②?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①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燕等状,插于妇女之发,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幡,也名彩胜。②解连环:《战囯策·齐策》记载,秦昭王遣使齐国,送上玉连环—串,请齐人解环。群臣莫解。齐后以椎击破之,曰:“环解矣。”【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美人头上幡”“年时燕子”“东风”这些意象传达出了“春已归来”的讯息。 |
B.词中提到的“燕子”亦即欧阳修在《春日帖子》里提到的“共喜钗头燕已来”中的“燕”。 |
C.“生怕”二字表达作者怕见花开花又落,失地却不能收复,自己有家难回的惆怅之情。 |
D.此词上片突出立春时节的景物,下片情景交融,着重抒发作者自己的忧国怀乡之情。 |
根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2】“用真”即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辛弃疾词中用典很多,内容大多跟词人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特别是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除了回顾词人四十三年前南下归来的经历之外,全属用典。有人认为辛弃疾“掉书袋”,觉得这是一个缺点,对此,你有何看法?
【小题1】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词人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
B.“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面内容具有了深刻的政治意义,而且也表达出了词人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
C.词的结尾处,词人以廉颇自比,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词人有心杀敌报国,却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
D.这首词用典虽多,却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先写“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热闹两个场景放在一起的意图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请结合全词,赏析“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请结合全词,赏析“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砚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砚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水龙吟(注)
辛弃疾
倚栏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上林高选,匆匆又换,紫云衣润。几许春风,朝薰幕染,为花忙损。笑旧家桃李,东涂西抹,有多少,凄凉恨。
拟情流莺说与,记荣华,易消难整。人间得意,千红百紫,转头春尽。白发怜君,儒冠曾误,平生官冷。算风流未减,年年醉里,把花枝问。
(注)本词为咏范南伯家文官花。文官花,又名锦带花,海仙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倚栏”写凭倚画栏观赏文官花,初看碧绿,转眼变为朱红色,而白色花苞也不经意地褪了色。 |
B.词作前两句写了白、绿、红三色,而“上林”三句则写了一种紫色,意象一疏一密,相得益彰。 |
C.“几许”三句探寻文官花颜色多变的原因,通过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为了文官花辛勤忙碌的情态。 |
D.“笑旧家”三句,拿桃李与文官花做对比,桃李虽“东涂西抹”,强作艳丽,也不及文官花的风韵。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小题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小题2】词的下阕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小题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小题2】词的下阕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辛弃疾,字______________,陆游,字______________二人都是______________派词人。
【小题2】二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小题3】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苦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字,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小题1】辛弃疾,字______________,陆游,字______________二人都是______________派词人。
【小题2】二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小题3】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本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全词“似悲实旷”,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②未如鸥鸟伴;经惯③,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①居士:指未做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②借使:即使。③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意,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
B.“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 |
C.词人寄语建康水,自己归退不再怕“风波”“风波”双关,暗指政治风波。 |
D.本词上片抒离别情含蓄婉转;下片写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追求,情感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