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词的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03 12:1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此词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后,被排挤闲居期间。②荼蘼: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凋谢后即表示春季结束。③龙孙:笋的别称。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樱桃如火,荼蘼如雪,这是从视角上表现春天的艳丽鲜明;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黄莺娇声唤友,这是从听觉上表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B.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欣喜,反而因此生愁。此愁难消,词人向春天发出了怨恨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表达出作者抑郁烦乱的心绪。
C.“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点明上片所言之愁乃是乡愁。词人登上层楼、春山,遥望家乡,却被烟波阻隔了视线,满腹愁情,郁积心头,无人可诉,更显沉重。
D.下片最后几句,化用“庄周梦蝶”,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又用“子规”这个典型的思乡意象来刻画月夜思归的环境,烘托词人有家不得归的无奈与伤感。
E. 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没有选取与愁绪情调一致的落花飞絮、凄风苦雨来表现,而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下片刻画词人的抒情形象,既有动作、心理描写,也有环境点染。
【小题2】此词写的是思乡愁情,词中却说这是“古今遗恨”。请你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
辛弃疾
再用韵,时国华置酒,歌舞甚盛。
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要君诗。老去不堪谁似我?归卧。青山活计费寻思。
谁筑诗墙高十丈?直上。看君斩将更搴旗。歌舞正浓还有语。记取。须髯不似少年时。
【注】①国华:卢彦德,字国华。时任福建提点刑狱使,辛弃疾时任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②元和圣德:韩愈写了一首《元和圣德诗》,用以歌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的德业。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莫望中州叹黍离”一句,是说不要望着中原哀叹故土沦陷。“黍离”出自《诗经》,后世常用黍离之叹、黍离之悲来表达兴废之感和故国之思。
B.“元和圣德要君诗”一句,借用韩愈写诗歌颂皇帝德业一事,劝勉卢国华为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谱写新篇。
C.“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是说隐居的生计让人伤透脑筋,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但又无计可施的无奈与失望。
D.“看君斩将更搴旗”一句,照应上阙中的“要君诗”,“看”“斩”“搴”三个动词连贯而下,形象感强。
E. “须髯不似少年时”一句,是将自己与卢国华做比较,写自己已经年老不堪,不再像卢国华那样年轻有朝气。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点火樱桃

南宋·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茶蘼如雪。春正妤,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横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此词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被排挤闲居期间。②荼蘼:茶靡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放,凋谢后即表示花季结束。③龙孙:笋的别称。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是
A.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樱桃如火,茶蘼如雪,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黄莺娇声唤友,从视觉和听觉上表现力春天的艳丽鲜明与活力生机。
B.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欢喜,反而因此生愁。此愁难消,词人向春天发出怨恨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表达出词人抑郁烦乱的心绪。
C.下片化用“庄周梦蝶”,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又用“子规”这个意象来刻画月夜思归的环境,烘托词人有家不能归的无奈与伤感。
D.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没有选取与愁绪情调一致的落花飞絮、凄苦风雨来表现,而是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下片刻画词人的抒情形象,既有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也有环境点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