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百丈山记

[宋]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注),无足观。独其西阁为,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若涌若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选自《宋代散文选注》,有删改)

(注)卑庳迫隘:房屋矮小狭窄。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石梁,两崖(循:沿着)B.独其西阁为(胜:优胜)
C.前芦山(揖:拱手行礼,此处指对着)D.不可数(殚:尽,竭尽)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B.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C.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D.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丈山优美的风景大概从登上山三里多路,再越过十多级台阶才开始。
B.百丈山幽美险峻。既有小桥流水,凉风习习,又有峭壁飞瀑,水石相击。
C.百丈山上虽然有座庵,但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狭窄,没有观赏的价值。
D.芦山独立挺拔。周围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2)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若涌若没,顷刻万变。
(3)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致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乏天下,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些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文后题目。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审美鉴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小题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词句
人物
表达的情感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权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

 
【小题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巧用对比,请做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县令捕蝗

钱勰①任如皋②县令,岁旱蝗发,而泰兴③令独绐郡将④:“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甫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注)①钱勰:宋朝人,字穆甫。②如皋:古地名,今江苏如皋市。③泰兴:古地名,今江苏泰兴市。④郡将:郡的长官。
(文化常识)

谦称与尊称。在社会交际中,既有尊卑长幼的区别,又有人情礼貌的讲究,所以古今都存在谦称与尊称,而古人特别讲究这一套。上文末了说到“敝邑”与“贵县”,虽带戏谑,但用词上前者是谦称,后者属尊称。又,“鄙人”“寒舍”“陋室”“犬子”等属谦称,而“阁下”“令尊”“令郎”“贵府”等属尊称。

(思考与练习)
【小题1】解释。
①会:_______;②独:________;③绐:___________;④云:________;⑤已而:_________;
⑥诘:_________;⑦盖:_________;⑧檄:_________;⑨不才:__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令辞穷。
②辄书其纸尾报之曰。
【小题3】这两个县令的共同点是什么?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乾道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

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

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葱绿的样子。
有人说诗中的“闲”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春近

王铚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①王铚:南宋诗人,高宗建炎四年,权枢密院编修官,晚年遭奸相秦桧迫害,日以觞咏自娱。②津:渡口。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了朝阳初升,被阳光反射的山峦像一道银白色的屏风,清澈的溪水像一面洁白如玉的镜子,溪边寒梅竞相开放,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B.“晓”字写出了山色由暗转亮的过程,“春”字写出了溪边花满枝头的景象,二字没有细写山峦、寒梅之景,却将春近”之意写足了。
C.颔联用“东风露消息”一句带出下句“万物有精神”,使诗境得到拓展和升华,如果说首联写出了“春近”之景象,那么颔联则写出了“春近”之神韵。
D.“东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东风里透露出春之将至的消息,万物正在萌动、抖擞精神迎接春天的到来,此联写出了万物在东风吹拂下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题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项羽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马,用“八尺”和“千里”分别形容项羽和乌骓马的特点,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却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范增已经没有能力再为项羽出谋划策,最终导致项羽乌江自刎。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使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乌江自刎的结局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写少年听雨的画面,着力渲染了“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写壮年听雨,描绘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表现了作者的坎坷遭际。
C.“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萧索的自我画像。
D.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
【小题2】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与这首词表现愁绪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