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小题1】请分析“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中“满”字和“浸”字的妙处。
【小题2】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17 11:03: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珽,字公度,陇西敦煌人。珽聪悟,有才学,尤工词赋。年二十四登进士第,解褐授校书郎,拜监察御史,俄丁内艰。先是,父旅殡在远。家贫无以襄事,与弟琪当腊雪以单縗扶杖,衔哀告人,由是两克迁祔。而珽日不过一食,恒羸卧丧庐中不能兴。大为时贤所叹。忧阕,再征为御史,以瘠不起,逾时乃就。
天复中,淮寇大举围夏口,逼巴陵,太祖患之,飞命成汭率水军十万援于鄂。珽入言曰:“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汭性刚决,不听。淮人果乘风纵火,舟尽焚,兵尽溺,汭亦自沈于江,一如所料。
又明年,太祖为元帅,以襄阳贰于己,率兵击破之,署珽为天平军掌书记。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拒命,太祖引兵十余万围之,乃召珽草檄。珽笔不停缀,登时而成,大为太祖嗟赏。受禅之岁,宰臣除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寻以本官监曹州事。曹去京数舍,吏民豪猾,前后十余政,未有善罢者。珽在任期岁,众庶以宁。入为兵部郎中、崇政院学士。未几,以许帅冯行袭疾甚,出为许州留后。
先是,行袭有牙兵二千,皆蔡人也,太祖深以为忧,乃遣珽驰往,以伺察之。珽至传舍,召将吏亲加抚慰。行袭欲使人代受诏,珽曰:“东首加朝服,礼也。”乃于卧内宣诏,令善自补养,苟有不讳,子孙俱保后福。行袭泣谢,遂解二印以授珽,代掌军府事。及庶人友珪篡位,除右散骑常侍,充侍讲学士。内讨之日,军士大扰,珽其夕为乱兵所伤,卒于洛阳。珽性孝友,与弟琪有敦睦之爱,为搢绅所称。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列传十四》,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 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B.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C.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D.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丧三年,任官者须离职,称“丁忧”,也称“丁艰”,这里的“丁内艰”指遭遇父丧。
B.受禅,源于上古时的禅让制,后来指王朝代换,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中国的王朝更替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C.不讳是死亡的委婉表达,古人对不同的人的死有不同的委婉表达,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死曰“不禄”等。
D.绅是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就是指把笏板插在腰间,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引申指士大夫。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珽聪明有才学。二十四岁就进士及第,他工于辞赋,在太祖征讨刘守文时应召起草檄文,挥笔立就,深得太祖赏识。
B.李珽为人孝顺。先前去世的父亲的灵柩安放于外地,因家贫,他和弟弟李琪一起冒着风雪四处求人,最终让父母合葬。
C.李珽治民有方。他在曹州任职时,不到一年时间,就让老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这是之前十几任官员都未曾做到的。
D.李珽见识过人,有谋略。征讨淮寇时准确判断局势;太祖让他出任许州留后,他亲近安抚将吏,并解除了冯行袭的后顾之忧。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珽日不过一食,恒羸卧丧庐中不能兴。大为时贤所叹。
(2)以襄阳贰于己,率兵击破之,署珽为天平军掌书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①,开府南服,余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水边)。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张巡)庙及颜杲卿(颜真卿从兄)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船桨)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井壁),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同“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鸟嘴)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阮籍)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②。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选自《晞发集》)

(注)①唐宰相鲁公,即颜真卿。本文明谓颜真卿,实指文天祥。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后八年,谢翱与其友人登西台祭之,并作此文以记其事。②《季汉月表》: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季汉”实指“季宋”表明宋亡。《秦楚之际》:《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恨死无以手见公 藉:凭借
B.与榜人祭具 治:置办,备办
C.越宿而集  宿:露宿,宿营地
D.气林木  薄:迫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余布衣从戎 犹不能不之兴怀
B.独记别时语 涂有饿孽不知发
C.以竹如意击石   于是赵王斋戒五日
D.其为文词,以达意 不如善遇之
【小题3】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B.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C.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D.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小题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对文天样怀念和敬仰的一组是(   )
①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②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
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
④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
⑤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
⑥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一篇感情真挚强烈的怀人之作,作者以沉郁深痛的笔触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样的追悼之情。行文一字三叹,泪溅满篇,读来令人动容。
B.在写西台恸哭的祭礼程序中,作者宕开一笔写道“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随后又回到现实,发出了“江山人物,隧焉若失”的感慨,这种历史的回味加重了作者的失落与沉郁。
C.这是古往今来哭人之作中的一篇奇文,它哭英烈而不直书英烈的姓名,全文重点叙述英烈生平事迹,将笔墨倾酒在生者对英烈亡灵的哭祭上。
D.本文在悼念文天祥时,表现得隐晦曲折。莫者为谁,并不明示,而是托言唐宰相鲁公,通篇以无特指的“公”指代,同登西台者为谁,仅以“甲乙丙”称代。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2)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
(3)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