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
宝钗分①,桃叶渡②,烟柳暗南浦③。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注】 ①宝钗分:前人每以分为两股的钗作为别时留赠之物。②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③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小题1】这首词的上片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手法来表达闺中女子的思想感情。
【小题2】这首词的下片表达感情细腻委婉,请简要分析。
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
宝钗分①,桃叶渡②,烟柳暗南浦③。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注】 ①宝钗分:前人每以分为两股的钗作为别时留赠之物。②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③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小题1】这首词的上片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手法来表达闺中女子的思想感情。
【小题2】这首词的下片表达感情细腻委婉,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①,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水生植物,水岸多见。本词写于作者54岁罢官东归途中。
【小题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小题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①,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水生植物,水岸多见。本词写于作者54岁罢官东归途中。
【小题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小题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李好古:南宋词人。本词有些版本在词牌之下有一题目:“怀故居”。
【小题1】这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小题2】“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注)李好古:南宋词人。本词有些版本在词牌之下有一题目:“怀故居”。
【小题1】这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小题2】“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题目。
湖上即事
陈起
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小题1】请简要赏析诗歌第二联。
【小题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湖上即事
陈起
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小题1】请简要赏析诗歌第二联。
【小题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遥岑(cén):远山。
树犹如此:出自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小题1】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小题2】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诗人常借它曲折达意。这首词下阕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有什么深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遥岑(cén):远山。
树犹如此:出自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小题1】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小题2】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诗人常借它曲折达意。这首词下阕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有什么深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小 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注:①渔父词即《离骚•渔父》中渔父所唱之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 以濯吾足。”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
【小题1】下列对于这两首诗的解说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请结合词的下阕分析题目中“渔父词”是如何体现的?词人为什么说是“戏作”?)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注:①渔父词即《离骚•渔父》中渔父所唱之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 以濯吾足。”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
【小题1】下列对于这两首诗的解说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描写了采石矶江岸壁立千仞、悬崖耸翠、余晖映水、落日熔金的静态之景。 |
B.“白鸥”两句有叙有议,意谓白鸥翔游是它的天性,既然风波无法预料又何必管它? |
C.词人用“鱼肥堪脍”这一典故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用意相同。 |
D.最后一句直抒感慨:前尘往事已随时间深埋,是兴盛风光还是衰败落寞又有何关系呢?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秦楼月
向子諲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諲就生活在这个时期。②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生日。2、故园:向子于政和年间曾卜居宛丘(今河南淮阳县),此处即指宛丘居所。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
【小题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全词篇幅短小,还有像“空啼血”的简单重复,但感情真挚,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见其慷慨磊落之气,以丰富的内蕴,传达出词人心中无限哀怨。
【小题2】“晓风残月”这一意象也曾出现在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这一意象在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秦楼月
向子諲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諲就生活在这个时期。②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生日。2、故园:向子于政和年间曾卜居宛丘(今河南淮阳县),此处即指宛丘居所。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
【小题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开头些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 |
B.上片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表现了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悲切之情,将伤心之“切”抒写的淋漓尽致。 |
C.上片中“故园”句是借景抒情,表达了登高遥望北方故国却不可见的悲伤痛苦之情;“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时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满腹的惆怅和悠远的悲伤。 |
D.下片开头两句,用“可堪”二字引出,意谓不能忍受,更加接近皇帝的生日,抚今追昔,于是万千感触,便有了“眼中”一句的哀怨悲凉。 |
【小题2】“晓风残月”这一意象也曾出现在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这一意象在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得张正字书
陈与义①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注】①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诗人因对朝廷竭力主和心生失望,引疾辞职,闲居江州。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小题2】颈联是怎样写景的?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得张正字书
陈与义①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注】①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诗人因对朝廷竭力主和心生失望,引疾辞职,闲居江州。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送老"句有叹岁月流逝之意“人迹稀”既指环境幽静,又有孤寂之意。 |
B.“一觞”句指心灰意冷,借酒浇愁,“无机”指自己在官场失意,已无再起机会。 |
C.“此时”句承上六句而来,写百无聊赖之际忽得张正字书札,内心顿生喜悦之情。 |
D.本诗写于辞职隐居之时内心郁闷和得书之喜形成鲜明反差。诗人在表达情感时不施藻绘,诗风朴质老苍。 |
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200字左右)(10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2】从“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有谁知”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
江神子 赋梅寄余叔良①
辛弃疾
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②有谁知。
[注]①是作者在江西带湖赋闲时所作。余叔良,辛弃疾的友人。②冷澹:清冷炎泊。
【小题1】作者笔下的梅花有什么样的特点?【小题2】从“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有谁知”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