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注】 ①宝钗分:前人每以分为两股的钗作为别时留赠之物。②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③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小题1】这首词的上片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手法来表达闺中女子的思想感情。
【小题2】这首词的下片表达感情细腻委婉,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7-10 12:12: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②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③,儒冠多误身④。

(注)①耒阳,地名;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潇湘,潇水和湘江在湖南零陵汇合后称之。③招魂:《楚辞》的篇名。④借用杜甫的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阕头两句,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一个“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B.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令人寒心。作者在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反衬他的凄凉心境。
C.下阕运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作者借手持羽扇、头戴纶巾的将领形象,写出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
D.“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烟尘滚滚的沙场上,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国土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
E.“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表现出作者悔恨、绝望的心情,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满江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李正之,辛弃疾好友,与辛弃疾一样主张抗金,是年冬入蜀,改任利州路提点刑狱使。②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时作者罢居上饶。③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此借喻安抚民心。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开篇入题,点明友人之入蜀与己之送行,“登天”句化用了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意,在蜀道艰险的述说中已暗含对友人的关切惜别之意。
B.“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两句表明作者对友人以多病之躯远赴蜀地的忧虑牵挂,表达不忍离别之意。
C.“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意,劝勉友人不必伤别,并欲以对荆楚一路美好风光的叙说来宽慰友人。
D.“赤壁矶头千古浪”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要像苏轼那样胸怀壮志,入蜀建一番功业。
E.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雪深”暗寓自己被罢官、好友被远谪、抗战派淘汰将尽的困顿现实,此处言梅花开于“雪深”之时,既意在点明友人入蜀的时间,也意在以梅之凌寒犹开时与友人互相鼓励,砥砺前行。
【小题2】“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回,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①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此词大约作于词人闲居铅山期间。②燕燕:《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③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小题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渲染强烈的悲戚气氛,寄托自己的悲痛心情。
B.“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是把“离别”和啼鸟的悲鸣作比较,为下文的“别恨”作铺垫。
C.“谁共我,醉明月?”一句收尾点题,把上文中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议论归结到了送别茂嘉之事上。
D.这首词以事例连贯上下片,内容上几乎完全抛开对茂嘉的送行,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
【小题2】请从情感内涵方面比较分析“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与《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句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