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节选自《孟子集注》)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小题2】孟子和孔子、荀子并称为“儒家三圣”,其中孔子被称为“_____”,孟子被称为“_____”,荀子被称为“______”。
【小题3】材料中孟子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6 07:41: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宰相书

(宋)朱熹

六月八日,具位谨奉书再拜献于某官:

熹尝谓天下之事,有缓急之势;朝廷之政,有缓急之宜。当缓而急,则繁细苛察,无以存大体;当急而缓,则怠慢废弛,无以赴事几。之二者,皆失也。然愚以为当缓而急者,其害固不为小,若当急反缓,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不可以不察也。窃观今日之势,可谓当急而不可缓者矣,然今日之政则反是,愚不知其何以然也。

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且以荒政论之,则于天下之事,最为当急而不可缓者;而荒政之中,有两事焉,又其甚急而不可少缓者也。一曰给降缗钱②,广籴米斛。储蓄既多,缓急足用,政使朝廷别有支拔,一纸朝驰,而米夕发矣。此一事也;二曰速行赏典,激励富室。盖此一策,本以诱民,事急则之,以为一时之用;事定则酬之,以为后日之劝。旋观今日,失信已多,别有缓急,何以使众?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此二事也。

然或者之论,则以为朝廷撙节财用,重惜名器,以为国之大政,将在于此,二者之请,恐难必济。愚窃以为不然也。夫撙节财用,在于塞侵欺渗漏之弊;爱惜名器,在于抑无功幸得之赏。今将预储积蓄,以大为一方之备,则非所谓侵欺渗漏之弊也;推行恩赏,以昭示国家之信,则非所谓无功幸得之赏也。且国家经费,用度至广,而耗于养兵者十而八九。至于将帅之臣,则以军籍之虚数,而其侵欺之奸;馈餫之臣,则以簿籍之虚文,而行其盗窃之计;苞苴辇载,争多斗巧,以归于权幸之门者,岁不知几巨万。明公不此之正,顾乃规规焉较计毫末于饥民口吻之中,以是为撙节财用之计,愚不知其何说也?

大抵朝廷爱民之心,不如惜一费之甚,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盖民之与财,孰轻孰重?身之与国,孰大孰小?财散犹可复聚,民心一失,则不可以复收;身危犹可复安,国势一倾,则不可以复正。至于民散国危而身无所,则其所聚有,不为大盗积者耶?明公试观自古国家倾覆之由,何尝不起于盗贼?盗贼窃发之端,何尝不生于饥饿?

惟明公深察其言,前日迟顿宽缓之咎,自列于明主之前,务以尽变前规,共趋时务之急,而于熹所陈荒政一二事者,少加意焉。情迫意切,矢口尽言,伏惟明公之留意

(选自《朱子大全》有删改)

(注)①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浙东发生饥荒,宰相王淮推荐朱熹任提举浙江常平茶盐公事。上任以后,朱熹即征购粮食,兴修水利,了解民情,弹劾污吏,竭尽全力,以救灾荒,但他向朝廷的建议,很少被采纳。为此,朱熹给王淮写了这封信。②缗钱:此处指购买粮食储备的钱。③赏典:指赏赐的典礼。④名器:名号与车服,指官爵。⑤馈餫(yùn):运送粮饷。⑥苞苴:指馈赠的礼物。⑦规规:浅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二者,皆失也 均:权衡
B.事急则之   籍:登记
C.而其侵欺之奸 济:帮助
D.至于民散国危而身无所 措:放置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当急反缓 ②人非生知之者
B.①岁不知几巨万 远而无所至极邪
C.①前日迟顿宽缓之咎   ②具沛公言报项王
D.①伏惟明公之留意     ②于是河伯欣然自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指“书信”,多用于记事陈情。由于朝廷在赈灾之事上迟缓拖沓,朱熹于是写信给宰相,希望他能改变以前的做法,共赴当前的急难。
B.朱熹认为赈灾是关系民心的大事,建议朝廷一方面要及时拨款购买救灾的储备粮食,另一方面要激励富有人家出力赈灾,但朝廷却吝惜赈灾费用,失信于民。
C.朱熹驳斥了以节约用度、爱惜官爵为由,反对自己赈灾举措的观点,并对各级官吏利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侵吞和浪费国家钱财的劣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D.朱熹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宰相重财轻民、爱己轻国,然后用反问句强调了“民与财”“身与国”的轻重关系,指出朝廷赈灾不力而导致的饥饿是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
②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世之传神写照者(1),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

予顷(2)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今岁惠然来自昭武(3),里中士夫数人,欲观其能,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4),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然予方将东游雁荡,窥龙湫,登玉霄以望蓬莱,西历麻源,经玉笥,据祝融之绝顶,以临洞庭风涛之壮,北出九江,上庐阜,入虎溪,访陶翁之遗迹,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因其告行(5),书以为赠。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注释 :(1)传神写照:此处指人物画。(2)顷:近来。(3)惠然来自昭武: 惠然来,即惠临之意。昭武,今甘肃境内县城。 (4)损益:此指修改画稿。 (5)告行:即辞行。
【小题1】第一段用普通画工和郭拱辰进行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2】“麋鹿之姿,林野之性”在文中指的是作者身上显露的什么风度(限两个字)?
【小题3】下列对上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正、侧面描写的灵活运用,鲜明地表现了郭拱辰的高超画技。
B.第三段笔锋转至对游览路线的设想,表现了朱熹浓烈真切的山水雅兴,主旨立显。
C.本文属于“赠序”,篇幅较短小,但剪裁得当,行文从容,语短意隽。
D.本文看似语浅,实则意深,谈画论艺之中,贤人在野,朝政昏庸之意,见于言外。
【小题4】第三段作者感叹“予于是又遗恨焉”,作者的“遗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