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观书有感二首
朱嘉
其一 其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述了“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
B.“问渠”的“渠”,是指方塘。方塘清激就因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C.“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是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滚滚滔滔,汇入大江,“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
D.“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说突然发现不用枉费力气去推移,巨舰本就能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
【小题2】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评价这两首诗“借物以明道”。请结合作品,赏析这一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1-26 01:23: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百丈山记

宋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注),无足观。独其西阁为,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若涌若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选自《宋代散文选注》,有删改)

(注)卑庳迫隘:房屋矮小狭窄。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石梁,两崖 循:沿着
B.独其西阁为 胜:优胜
C.前芦山    揖:拱手行礼,此处指对着
D.不可数    殚:尽,竭尽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B.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C.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D.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丈山优美的风景大概从登上山三里多路,再越过十多级台阶才开始。
B.百丈山幽美险峻。既有小桥流水,凉风习习;又有峭壁飞瀑,水石相击。
C.百丈山上虽然有座庵,但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狭窄,没有观赏的价值。
D.芦山独立挺拔。周围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②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③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记孙觌事

(南宋)朱熹

靖康之难,钦宗幸虏营。虏人欲得某文。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觌为之;阴觌不奉诏,得以为解。觌不复辞,一挥立就:过为贬损,以媚虏人;而词甚精丽,如宿成者。虏人大喜,至以大宗卤获妇之。觌亦不辞。其后每语人曰:“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为。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孟子所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者,盖谓此也。”或戏之曰:“然则子在虏营也,顺天为已甚矣!其寿而康也宜哉!”觌惭无以应。闻者快之。

乙巳八月二十三日,与刘晦伯语,录记此事,书以识云。

(注释)①靖康:宋钦宗的年号(1126—1127)。难:祸难,指汴京沦陷,徽、钦二宗被掳。②幸:指皇帝出行至某地。③某文:指降表。④寿而康:长寿、安康。⑤乙巳:即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冀____________  (2)饷_____________  (3)快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觌不复辞 秦强赵弱,不可不许
B.莫非天之为    不者,若属皆且为
C.然则子在虏营也 臣壮也,犹不如人
D.书以识云 不如善遇之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
【小题4】《记孙觌事》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写的一篇讽刺小品文,通过寥寥二百字刻画出了孙觌_______的嘴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渔 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楚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B.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淈:搅浑
C.新浴者必振衣    浴:洗澡
D.鼓枻而去  鼓:敲打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一致的一项是(   )
A.自令放为 余既为此志
B.渔父莞尔而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游于江潭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D.遂去,不复与言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小题4】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而不“与世推移”,请结合本文,概括一下屈原的人格魅力。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今人作文,皆不足为文,大抵专务节字更易新好生面辞语致说义理处又不可分晓观前辈欧苏诸公作文何尝如此?圣人之言坦易明白,因言以明道,正欲使天下后世由此求之。使圣人立言要教人难晓,圣人之经定不作矣。若其义理精奥处,人所未晓,自是其所见未到耳。学者需玩味深思,久之自可见。
(节选自朱熹《文论》)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大抵专务节字更易新好生面辞语致说义理处又不可分晓观前辈欧苏诸公作文何尝如此?
【小题2】与朱熹同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的“二程”分别是谁?
【小题3】作者认为今人作文怎样才能“足为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4】下列各项中,叙述有错误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关羽抵达古域见到张飞,无奈张飞认定其降曹背义。适逢官操部将蔡阳杀至,关羽斩蔡阳明志,关张和好。刘备从東绍处脱身,三兄弟得以在古城再聚义。
B.«哈姆雪特»中皆欧提斯临走时告诫奥菲利娅不要放纵爱情,不许她和哈姆雷特说话, 而波洛涅斯却提醒女儿应该抬高身价。
C.«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句话:“譬流驾马并麒麟,寒鸦配鸾风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 说此话的入是徐庶,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D.«哈姆雷特»中国王安排剑术高超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让雷欧提斯偷偷換上利剑,并且准备好毒酒庆祝哈姆莱特胜利,双管齐下,确保杀死哈姆莱特。
E. «三国演文»中赵云本是袁绍部将,见意绍无忠看救民之心,弃袁结而投了公孙瓒,但在公孙瓒手下也没有发挥才能,后来见到刘备,相见恨晚,赵云便离开公孙瓒而投靠刘备。
【小题5】简答题:《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与蒋干“两过江东”大有关系,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三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偶题三首

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固随处弄潺溪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④擘开:冲开。⑤断梗枯槎:残枝枯叶。⑥筇(qiò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⑦潺谖:指流水。

(1)下列对这三首诗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三首诗都是作者在闲适的生活中对外界景物细致观察,产生联想,从而揭示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B.第一首诗通过描写云腾致雨的景象,悟出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升华的道理。
C.第二首诗中的山泉冲破峡谷,荡涤杂物,最终变成一川清流在平原回旋的形象,给作者以极大的震撼,同时也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D.第三首诗写作者寻觅流水源头的过程中,悟到了做学问要下大力气,多方探索,不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道理。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请从“堆”“擘”中任选一字赏析。
(3)诗家认为,三首诗虽都可归为说理诗,但第二首和一、三两首的说理方式是不同的。你认为有哪些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