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谒金门•怀旧故居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①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①胡尘:指蒙人发动的战争。

【小题1】“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在上阕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1-08 05:57: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江梅引 忆江梅
洪皓
天涯除馆忆江梅,几枝开?使南来,还带余杭春信到燕台?准拟寒英聊慰远,隔山水,应销落,赴愬谁!
空凭遐想笑摘蕊,断回肠,思故里。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乱插繁花须异日,待孤讽,怕东风,一夜吹。
注:①词人于建炎三年披任为“通问使”出使金,被羁留金国,历经磨难始终坚贞不屈。词人在词序中说,侍婢歌江梅引,有“念此情、家万里”之句,仆曰:此词殆为我作也。又闻本朝使命将至,感慨久之,既归,不寝,追和四章,多用古人诗赋各有一笑字,聊以自宽。②柳宗元《早梅》“欲为万里贈,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词人长期流徙在方,无限深情的向往着江南,遥问梅花现在有几枝开花怒放,其实是抒发思念之情。
B.“余杭春信”“寒英”就是梅花,问号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愿望,词人希望使者带来梅花,自己好把它送给远方的人,用以安慰远人。
C.词人化用柳宗元《早梅》的诗句,担心远隔山水,使者带来的梅花只怕已经凋落了吧,借以抒发对忠良凋谢的愤慨之情。
D.词人将插满繁花的胜事托于来日,打算独自吟诗讽诵,又怕一夜风吹花枝职零理想成泡影。
【小题2】“空凭遐想笑摘蕊”中的“笑”宇时人寻味,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赏析词人的“笑”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贺新郎·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吴文英
乔木生云气。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里。旋小筑、吴宫闲地。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竹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
遨头小簇行春队,步苍苔、寻幽别墅,问梅开未?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此心与、东君同意。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
(注释)①履斋先生:吴潜,字毅夫,号履斋。沧浪:沧浪亭,苏州名胜,曾为韩世忠的别墅。②中兴英雄:指韩世忠。③遨头:俗称太守为遨头。④东君:春神为东君,此指履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乔木生云气”明写沧浪亭之古乔木,实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暗示韩世忠威武伟岸的英雄形象。
B.“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竹今如此”,词人想象自己若能变成仙鹤落在华表上,在月朗之夜去沧浪,定会有感慨。
C.“枝上露,溅清泪”,一语三关,既写露珠之清凉,又是假想韩世忠洒下的清泪,更是词人惺惺相惜伤心落下的泪。
D.下阕写沧浪别墅观梅。“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为下句“此心与、东君同意”作铺垫,突出了词人梅花一样高洁的情操。
E. 这首词通篇结构严密,上阙从看梅写起,沧浪结束;下阙从沧浪写起,看梅结束;章法严谨。
【小题2】本词“战舰东风悭借便”与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都写到“东风”,这两处“东风”各有什么寓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之死辨误

世俗多言李白在当涂采石①,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亭”。予②按③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④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云:“《临终歌》而。”乃知俗传良不足信。与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注)①当涂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内。李白墓即在此。②予:作者洪迈自称。③按:查阅。④试弦歌:做地方官。
(文言知识)

“简”的本义是竹片。在纸发明以前,我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文字是写在竹片上的,称“简”或“竹简”。“简”一般长一尺左右,宽约二寸,直书一二行,约二三十字。“简”多了,就用牛皮串起来。自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后,人们仍习惯以“简”称纸。上文“枕上授简”,这“简”实为稿纸。如今人们仍将书籍称之为“书简”“简札”。

(思考与练习)
【小题1】解释。
①俯:__________;②修:__________;③亦:____________;
④赋:__________;⑤卒:__________;⑥盖: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因醉泛舟于江。
②公疾亟。
③俾为序。
【小题3】“乃知俗传良不足信”中的“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
①很 ②真的 ③尚 ④恐怕
【小题4】理解:上文末句说的“杜子美”是(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