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早发竹下①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但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作者绍兴二十四(一一五四)中进士,次被派到徽州(在今安徽省境内),当了六七州府下属的小官吏。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这首诗是这或之后二三内,离开竹下时写的。②吹:通“炊”。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写山非常巧妙,诗人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早发竹下①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但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作者绍兴二十四(一一五四)中进士,次被派到徽州(在今安徽省境内),当了六七州府下属的小官吏。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这首诗是这或之后二三内,离开竹下时写的。②吹:通“炊”。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写“破小寒”点出出行的时间,写“散皮顽”暗指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
B.颔联中轻雾、重山,与诗中炊烟、树、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的山村图。 |
C.尾联“正在有情无思间”承上“迎客”而来,写鸟儿婉转的呜叫声,貌似“无思”实则“有情”。 |
D.全诗有情有诗,情与景会,生动的描写使景物情态毕现,透漏出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这首词中张炎借“红叶”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
绮罗香·红叶 张炎①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②、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③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注)①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本词当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其年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栖止京城大都。②舣,停船靠岸。③长安,借指元朝京城大都。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林落木”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都营造了深秋时落叶飘零的肃杀景象。 |
B.“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中“春”“花”都可理解为元朝新贵的象征。 |
C.“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说“红叶”非花不能载入《洛阳牡丹记》、《群花谱》这类的花谱,表明了对于红叶遭遇的惋惜和同情。 |
D.“记阴阴、绿遍江南”写红叶也曾经有过绿荫如盖的盛况,今昔对比,意味深长。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点绛唇·咏梅月①
[宋]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僽②,格调还依旧。
注①南宋淳熙十五年冬,词人从浙江东阳赴江西探望辛弃疾,共商恢复中原、抗击金军的大计。返回后写下此词寄给辛弃疾。②雨僝云僽(zhòu):梅月屡次遭受雨和云的折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E. “千里人长久”化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远方友人的祝愿,又正面写月,意境绵邈,含蓄委婉。
【小题2】这首词借梅、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分析。
点绛唇·咏梅月①
[宋]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僽②,格调还依旧。
注①南宋淳熙十五年冬,词人从浙江东阳赴江西探望辛弃疾,共商恢复中原、抗击金军的大计。返回后写下此词寄给辛弃疾。②雨僝云僽(zhòu):梅月屡次遭受雨和云的折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句“一夜相思”直抒胸臆,表现了词作主旨——对朋友辛弃疾的思念之情,为下文用梅、月抒发情怀做好铺垫。 |
B.“瘦”,即清瘦、瘦劲,清澈的池水边,梅花枝条横斜,疏朗有致,这里运用了比拟手法,表现了梅枝遒劲有力的风姿。 |
C.“小窗如昼”一句侧面写月,“情共香俱透”正面写梅,这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嗅觉角度,表现了词人对梅、月的流连。 |
D.“清入梦魂”意蕴丰富,“清”既指月亮的清辉,亦指梅花的清香;清辉幽芳伴人入梦,体现了梦境的和谐、温馨。 |
【小题2】这首词借梅、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有谁知”三字,照应“寄师伯浑”的题目,婉转地表示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友的意思。
【小题2】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将士出征前沉着、冷静的情态。 |
B.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声”“月斜”等意象,营造出了清冷肃杀的意境。 |
C.“雁门西,青海际”,是指宋金两国军队正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作战。与“梦游处、不知何地”一句相照应。 |
D.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
【小题2】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从题目“中秋无月”上分析这首词流露出的情感。
中秋佳节,无月可赏,作者内心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词中景物描写上分析作者的情感。
“忆对”的美景与“今宵”的哀景作对比,体现作者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词中关键词语或作者的活动来分析情感。
欲“问化工”,却“路、信”难通,体现作者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表现了作者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尝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从题目“中秋无月”上分析这首词流露出的情感。
中秋佳节,无月可赏,作者内心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词中景物描写上分析作者的情感。
“忆对”的美景与“今宵”的哀景作对比,体现作者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词中关键词语或作者的活动来分析情感。
欲“问化工”,却“路、信”难通,体现作者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表现了作者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尝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须押此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E.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最终言志,表达故国之思。
(2)这首咏物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杜鹃花的?请作简要分析。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须押此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描写了愁云密布、凄凉黯然的环境,为全诗定调。往事成空,无法挽回,诗人无奈之余,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 |
B.颔联借景抒情,杜鹃鸟声声悲啼,啼血染红了万山开放的杜鹃花,表明诗人眷恋故国的心不改,千古难明,怨深恨长。 |
C.颈联描写夜中之花极为传神,因是写夜中之花,诗人便不再写花而写枝叶,既避免了重复,又与夜的朦胧融成一气,升腾起一片悲凉之气。 |
D.尾联直抒胸臆,满山的杜鹃花,是杜鹃精魄的化身,充满思乡怨恨,行人见了凄然泪下,将行人的恨与杜鹃的恨统一在一起。 |
(2)这首咏物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杜鹃花的?请作简要分析。
下面对《登建康赏心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是写景抒情,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系列自然景物,来陪衬他的游子之思,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
B.在上片中,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一是仔细端详抽出来的宝剑,一是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 |
C.词的下片着重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
D.下片中几个典故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大志,那就回到故乡去“求田问舍”,隐居田园。 |
对词的上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两句既有写实,又有怀古,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
B.“舞榭”两句用语双关,揭示了历史规律,充满了沧桑感。 |
C.“斜阳”三句用对偶手法写眼前景象,怀古中感慨万分。 |
D.“想当年”三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借代、比喻和夸张。 |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暮春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小题1】阅读这首宋词,请在四个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个选项( )
临江仙·暮春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小题1】阅读这首宋词,请在四个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个选项( )
A.起首二句比兴,以征鸿比喻飘泊异乡的旅客。以归燕兴起思家的情感。鸿雁秋去春来,离乡后犹能回到塞北,而词人却永远远离故土。看到北归的鸿雁,总有自叹不如的感觉。 |
B.“中酒落花天”一句,从杜牧《睦州四韵》诗变化而来。杜诗原句是“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词人以“天”代“前”,使诗歌的境界更为阔大渺远。 |
C.词的下阕由思家转入归家。词人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又把江水拟成有情的人,能给游子以深切的同情,一个“送”字更是生动传神。 |
D.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寓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渲染,给读者视觉、嗅觉和听觉的感受,留下体会、品味的空间。词人虽不说胸中的万种离情,却意在言外,胜过万语千言。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同志
刘克庄
满身秋月满襟风,敢叹栖迟一壑中。
除目①解令丹灶坏,诏书能使草堂空。
岂无高士招难出,曾有先贤隐不终。
说与同袍二三子,下山未可太匆匆。
注:①除目,指朝廷的任免名单。
【小题1】本诗首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从表达方式上分析本诗在抒发情感上的独到之处。
示同志
刘克庄
满身秋月满襟风,敢叹栖迟一壑中。
除目①解令丹灶坏,诏书能使草堂空。
岂无高士招难出,曾有先贤隐不终。
说与同袍二三子,下山未可太匆匆。
注:①除目,指朝廷的任免名单。
【小题1】本诗首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从表达方式上分析本诗在抒发情感上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