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 贾岛(779-843)
- 《题李凝幽居》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小题2】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小题3】请对这首诗的第一、二两句的语言特色加以赏析。
客思
贾岛
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
【小题1】贾岛“推敲”的故事,让我们想起“鸟宿池边树,______________”的诗句。【小题2】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三句两个“独”字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
B.第二句的“旅人心”三字和诗题相照应。 |
C.“月明里”三字蕴含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
D.末句与“月出惊山鸟”所表现的情境相同。 |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易水怀古
贾岛
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
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荆轲
周昙
反刃相酬是匹夫,安知突骑驾群胡。
有心为报怀权略,可在於期与地图?
【小题1】“凉风兮潇潇”来自于《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所歌:“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本诗的第三联和“杨柳岸,晓风残月”均为写景之句,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其异同。
送天台僧
贾岛
远梦归华顶注,扁舟背岳阳。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
(注)华顶:浙江天台山主峰名。【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梦到天台僧一路远行回到天台山,照应了题目中的“送”,情真意切。 |
B.第二句追忆了天台僧当时自岳阳乘船赶来的情景,与首句离别形成对比,更显伤感。 |
C.颔联通过写天台僧的饮食和参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严格自律、坚持修行的僧人形象。 |
D.尾联写天台僧心无别念,唯保留了诗章之好,表达了诗人对天台僧心性淡泊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