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改)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小题2】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请另外写出两位代表人物。
【小题3】作者反对苏子瞻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没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妬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讥之。
(节选自姚鼐《赠钱献之序》)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小题2】文中加点字“灭学”是指______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限四字)。
【小题3】汉代以后学术界先后出现了怎样不应有的情况?请简要概括。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荷塘诗集序  姚鼐
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杰,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舍而仅谓之一诗人耳,此数君子岂所甘哉?
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使天下终无曹子建、陶渊明、李、杜、韩、苏、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
适来江宁,识泾阳张君。君以累世同居义门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诗,该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逮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
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其余不能无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
注:张君:张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义门:仁义之门,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治烦:治理政事。
【小题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耽于诗,该事道途之闲    耽:耽误
B.其诗则卑且小矣    卑:品位低
C.苏子瞻、黄鲁直之伦 伦:类,辈
D.则固有不逮者 逮:到,及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天下终无曹子建…苏、黄之徒则已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或偏于文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C.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而其清气逸韵    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小题3】对原文内容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文看来,作者反复强调了道德修养对创作的重要性。
B.第一段末作者以反问的方式突出了子建等人的道德、才能之高,强调为人对于为诗的重要。
C.作者认为泾阳张君的诗虽比不上子建等人的诗作,但其诗清雅逸人,显现出胸中高尚坚贞的情操,而没有世人庸俗、高傲的情态,这一点与古人接近,而与今人相比则离得很远。
D.作者认为达到高层次的诗人,其诗必是文辞和内容兼备,道理与手法相合的。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以累世同居/义门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
B.君以累世同居义门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
C.君以累世同居/义门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
D.君以累世同居义门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
【小题5】翻译。
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
②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
③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王问太公①曰:“何如而可为天下?”
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
“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臣,邪曲胜直;吾观其吏,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明②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选自《六韬》,有删改)
【注】①太公:姜子牙,名尚。②大明:旭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见其阴    阴:暗地里的活动
B.同好相趋    趋:追求
C.大谋不谋    谋:显现出谋略
D.此亡国之征也 征:征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B.王其修德以下贤 其皆出于此乎
C.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  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大明发而万物皆照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B.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C.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D.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公认为,器量、诚信、仁爱、恩惠、权势等条件分别对“容天下”“约天下”“怀天下”“不失天下”“保天下”具有重要作用。
B.太公认为,国君要修养德行,谦逊地对待士人,施恩惠于百姓,不可随意兴兵;倡导和谋划用兵时,需要考虑天道和人道。
C.太公认为,国君要与百姓同疾苦,同情感,同憎恶,同爱好;国君要为百姓谋利益,不要掠夺民众和别国的利益。
D.“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中的“国”在这里指诸侯国,与“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国”意义相同。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2)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臣,邪曲胜直;吾观其吏,败法乱刑,上下不觉。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京师翠微山
[清]龚自珍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迉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注]①盩(zhōu):山的幽深处。②甃(zhòu):用砖砌。③迉(qǐ辶+只):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其半,胪其趾 胪:陈列
B.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   怼:骄傲
C.其甃之也中矩 中: 合于,符合
D.其言清和     言:言辞
【小题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杂华靡靡芳腴    膏腴之地B.亦有文采也 文采斐然
C.不则野矣 稗官野史D.殆不知天地为何物   丧失殆尽
【小题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
B.隐者之所居也     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C.僧寺八九架其上 澄澄然渟其间
D.其甃之也中矩     翠微之松古之直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B.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C.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D.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把目光对准了翠微山,说它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是适合隐士居住的佳境。
B.作者评价翠微山“不敢绝高”“不为枕障”“不敢远京师”,这都很符合士大夫的形象特点。
C.文章说翠微山的龙泉寺藏经,以礼拜藏经,表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显得粗俗无教了。
D.作者用“说”的方式、拟人的手法,把一座无知无觉的山峰,写得富有人情味,是游记散文的独创。
【小题6】文章看似在描绘翠微山的地理位置特征和自然人文景观,表面处处说山,实际处处拟人,赋予它一种人格特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赋予了翠微山哪些“人情”味?
【小题7】“松”是古代文学作品常见的素材,文章第6段和下面的材料都写到了“松”,请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问题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1)根据描写内容,请为此段文字选出最恰当的标题。
A.金鸡峰记B.三松赋C.松风阁记D.听松阁记
【小题8】请指出《说京师翠微山》和链接材料对“松”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________。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改)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秦 之 乱 天 下 之 法 无 待 于 李 斯 斯 亦 未 尝 以 其 学 事 秦 当 秦 之 中 叶 孝 公 即 位 得 商 鞅 任 之。
【小题2】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请另外写出两位代表人物。
【小题3】作者反对苏子瞻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余与子颖别二十余年矣。忆昔与子颖游,子颖未及弱冠,余虽有一日之长,而与为嬉戏,异乎世俗之所谓师弟子者,然其情乃益深,而义顾弥笃。虽子颖上有两兄,皆从余受学。子颖,奇男子也。其胸中浩浩焉,常有担荷一世之心。文辞章句非其所措意,而其为诗、古文乃能高出昔贤之上。后数年,子颖偶以七言诗一轴示余。余置之座侧。友人姚君姬传过余邸舍,一见而心折,以为己莫能为也。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姬传以文章名一世而其爱慕子颖者如此。子颖之父、祖皆为达官,然不为子孙留遗计,而子颖少时衣食不足。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余别子颖闭门里居,忽忽十余年,则闻子颖已举于乡,出宰巴蜀之属邑。其自秦入蜀,道途览古之篇,尤为深入唐人之室。子颖在蜀值军兴,领兵八千人,出使云南永昌。逾美诺之岩,往来阻险师旅数千里之地。自重庆移守泰安,又值邻郡贼起,子颖早诣大府为设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射杀贼首一人,定其余孽。然其忧深家国,心为瘁、发为白矣。尝思退而稍息其劳,而辄为上官所留,欲归不得。呜呼!子颖昔日之穷非子颖之能穷也;今日之为郡守,非子颖之能为郡守也。其出入师旅,屡经锋镝之危,非子颖之能行乎患难也;则今日之欲归,非子颖之能自为归也。然则,子颖之于为官,去,可也;留,可也。去而混迹渔樵之侣,留而为宇内建不世之勋,无不可也。若夫文章之事无穷也,子颖其于簿书丛集稍来顷刻之暇,出其才力以与古之风人学士相追逐,此则子颖之所能自为者也。
(节选自清代刘大槐《朱子颖诗集序》,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颖未及弱冠   弱冠:成人
B.则闻子颖已举于乡 举:推荐
C.子颖早诣大府   诣:拜访
D.稍来顷刻之暇   暇:空闲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B.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C.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D.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子颖小的时候衣食不丰足,他同两个哥哥一起跟从“我”学习,“我”同朱子颖嬉笑玩乐,感情非常深厚,情义越来越深切。
B.姚鼐(姚姬传)先生曾在探望“我”时,看到了朱子颖的一卷七言诗,姚先生凭文章名重当世,也非常喜爱倾慕朱子颖的诗文。
C.朱子颖从秦地进入蜀地任职,写下的游览古迹的诗篇直追唐人诗篇的风范,流露出为国担忧、为民劳累的深情。
D.朱子颖曾想退隐田园,想归隐却难以实现,作者表示同情,为他的诗文集作序,鼓励他拿出他的才智继续进行创作。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见而心折,以为已莫能为也。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
(2)去而混迹渔樵之侣,留而为宇内建不世之勋,无不可也。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夫人画竹记
侯方域
曹州余尉,出画竹一轴以示余,曰:“此元管夫人所作也。出自大内,明亡后,游燕市而得之。”呜呼!余闻书画之在大内也,中贵人掌之,玉其椟而金其缄,而犹志之以别玺,曰“秘阁之宝”。今出自天子之宫而入尉之手,废兴之故,可以感矣!
然方其在大内也,虽玉椟而金缄,而天子倦万几,或终岁不观。暇则妒宠工媚者各趋而前,书画不能以其落莫争也。虽中贵人掌之,而彼日徒营为酒食,醉饱则斗鸡驯猫,亦不知观。而天下之文雅鉴赏者,固虽欲观之,而秘阁禁严,不能到也,是终无由见知于世也。方且真伪杂而美恶溷,不过荣其外而已。尉乃鉴之别之,爱之重之,与天下之有识者更拂拭而赞叹之。故天下之物,有不必荣于天子之宫,而绌于尉之手者。呜呼!遇合之道,诚难与俗人言也。
尉又云:“今太保宋公,尝见而欲得之。诡辞以岁久剥落,将入吴中求国工装之以献。”时尉方求补官,舍于太保之馆,因遂逡巡以去。其后数见太保,辄问曰:“画固在乎?曾求国工治装乎?”言之而笑。尉终不献,太保亦不更索也。呜呼!尉诚高矣!若太保者不具论,倘亦所谓不贪为宝者乎?
余尝观之,其绢细密有坚致,非近世所能为;竹潇洒神韵,旁有石,历落而远,其为管夫人作无疑。管夫人者,赵文敏之妻也;文敏以宋宗姓仕元,为显官。今所传者,翰墨满天下,岂当时矜重,而求索不获辞耶?抑文敏夫妇,借以写其“彼黍离离”之感耶?何其有闲情而为此也?然当时仕之以显官,矜重其翰墨,而卒使之消遣于艺事,不忧不戚,夫妇偕老。呜呼!当时之所以待胜国者厚矣。
凡此皆其可记者也,余因为之记。   
(《壮悔堂文集》)
【注】①侯方域:明末清初散文家。明亡后,流落江南,入清后参加科举,为时人所讥。
②赵文敏:即赵孟頫。宋代宗室,仕元。博学多闻,书画绝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犹志之以别玺,曰“秘阁之宝” 志:作标记
B.方且真伪杂而美恶溷  溷:混淆
C.而绌于尉之手者 绌:排斥
D.不忧不戚     戚:悲伤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夫人所画卷轴,原是宫廷内府的东西,后来流落民间,被余姓尉官发现并珍藏。
B.珍藏内府的书画,君王没有时间欣赏,那些想欣赏的人更没有机会欣赏,以致它们不被世人所知晓。
C.宋太保曾想把余尉的卷轴骗到手,余尉始终没有给他。宋太保为此耿耿于怀,见面就嘲笑逼迫余尉。
D.侯方域从画绢质地、画作神韵等方面判断这幅作品为管夫人真迹,并由此生发感想。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尉方求补官,舍于太保之馆,因遂逡巡以去。
(2)岂当时矜重,而求索不获辞耶?抑文敏夫妇,借以写其“彼黍离离”之感耶?
【小题4】文章结尾交代写作原因是“凡此皆其可记者也”,其中“此”指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材料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
【小题1】《弟子规》中“首孝弟”是对《论语•学而》中章句的化用,请写出它的原句。
【小题2】结合材料一、二,试从不同角度阐释“仁”的具体内涵。
当前题号:9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积画以成字,积字以成句,积句以成篇,谓之文。文体日增,至八股而遂止。如古文、如诗、如赋、如词、如曲、如说部、如传奇小说,皆自无而有。者。遥计百年之后,必有其人,惜乎不及见耳! (张潮《幽梦影》)
【小题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为世所应有之物∕然自明以来∕未见有创一体裁∕新人耳目者
A.方其未有之时∕固不料后来之有此一体也逮∕既有此一体之后∕又若天造地设为世所应有之物然∕自明以来∕未见有创一体裁新人耳目者
B.方其未有之∕时固不料后来之有此一体也∕逮既有此一体之后∕又若天造地设∕为世所应有之物∕然自明以来未见有创一体裁∕新人耳目者
C.方其未有之时∕固不料后来之有此一体也∕逮既有此一体之后∕又若天造地设∕为世所应有之物∕然自明以来∕未见有创一体裁新人耳目者
D.方其未有之时固不料∕后来之有此一体也∕逮既有此一体之后又若天造地设∕
【小题2】这段文字的核心思想后来由清末民初学者 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3】张潮期待百年之后创新的体裁,下列作品最能符合其期待的是( ) (3分)
A.《聊斋志异》B.《红楼梦》C.《少年中国说》D.《狂人日记》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