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京师翠微山
[清]龚自珍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迉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注]①盩(zhōu):山的幽深处。②甃(zhòu):用砖砌。③迉(qǐ辶+只):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其半,胪其趾 胪:陈列
B.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   怼:骄傲
C.其甃之也中矩 中: 合于,符合
D.其言清和     言:言辞
【小题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杂华靡靡芳腴    膏腴之地B.亦有文采也 文采斐然
C.不则野矣 稗官野史D.殆不知天地为何物   丧失殆尽
【小题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
B.隐者之所居也     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C.僧寺八九架其上 澄澄然渟其间
D.其甃之也中矩     翠微之松古之直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B.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C.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D.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把目光对准了翠微山,说它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是适合隐士居住的佳境。
B.作者评价翠微山“不敢绝高”“不为枕障”“不敢远京师”,这都很符合士大夫的形象特点。
C.文章说翠微山的龙泉寺藏经,以礼拜藏经,表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显得粗俗无教了。
D.作者用“说”的方式、拟人的手法,把一座无知无觉的山峰,写得富有人情味,是游记散文的独创。
【小题6】文章看似在描绘翠微山的地理位置特征和自然人文景观,表面处处说山,实际处处拟人,赋予它一种人格特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赋予了翠微山哪些“人情”味?
【小题7】“松”是古代文学作品常见的素材,文章第6段和下面的材料都写到了“松”,请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问题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1)根据描写内容,请为此段文字选出最恰当的标题。
A.金鸡峰记B.三松赋C.松风阁记D.听松阁记
【小题8】请指出《说京师翠微山》和链接材料对“松”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12:43: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曲为美,直则无姿;以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竹似贤,何哉?竹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①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②,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③,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④者斩焉,篲⑤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⑥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翦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⑦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古代散文选》)

[注释]①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②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③捐馆:死的委婉说法。④篚:竹制的盛器。⑤篲:通“彗”,扫帚。这里作动词用。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封:培土。
【小题1】甲文出自课文《_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晚清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为美(_____) (2)梅病梅(_____)(3)竹固(_____)
【小题3】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
A.梅以曲为美
B.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C.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D.以五年为期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2)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小题5】甲文中“江浙之梅皆病”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乙文中庭院中的竹子“枝叶殄瘁,无声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题6】甲乙两文都采取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影射时政,甲文借“病梅”喻指___________,表达了要求的愿望和决心,乙文以竹的_________的特点比喻君子之德,希望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小题1】根据句式特点,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梅以为美,则无姿;以为美,则无以疏为美,密则
A.“曲”和“直”是反义词,“欹”和“正”是反义词,“疏”和“密”也是反义词。
B.“姿”、“景”、“态”的意思是“景致”的意思
C.“以……为”是“把……当作”的意思,“则”是“就”的意思
D.作者用两两对比的方式,形象地揭示了某些人对梅的审美标准。
【小题2】“业”字有下面“几”种义项,(1)职业,(2)功业,(3)从事某种职业,(4)学业、业务知识。在下面的句子后填上“业”的义项(只填序号)。
A.以夭梅病梅为(________)
B.师者,所以传道受解惑也(________)
C.吾是有年矣(________)
D.指挥若定,不世之也(________)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表意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B.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C.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D.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
【小题4】对下列两个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A.“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指统治者帮凶奴才,根据主子意图,奔走效劳的卑劣行径。
B.斫、删、夭、锄、遏,写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恶劣手段;“江浙之梅皆病”说明后果的严重,人才受害之惨。
C.这几句用词精当,“斫、锄”表现其对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残,“删”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杀,“遏”字意味着不让发扬蓬勃朝气。而“养”字形象点出了他们豢养奸佞小人的险恶用心。
D.“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一句满怀义愤的议论,无情地痛斥了统治者的罪行。句中两个“之”字的用法相同。
【小题5】对这一段文字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话,除开头一句介绍论述的对象外,其他的文字均为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
B.病梅产生的社会原因是“文人画士”斫正、删密,夭其稚枝。
C.“或曰”中的“或”指那些“文人画士”和那些鬻梅者。
D.要使梅成为“欹”、“疏”、“曲”的姿态,那些求钱之民就可以做到。
【小题6】对这段文字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中的梅,比喻人才,作者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B.文段用了不少整齐的句子,使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C.作者用语言描写的手法,引出了批驳的对象。
D.对比手法的运用,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强化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对人才摧残的愤恨之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书 叶 机
清龚自珍
鄞人叶机者,可谓异材者也。
嘉庆六年,举行辛酉科乡试,机以廪贡生治试具,凡竹篮、泥炉、油纸之属悉备。忽得巡抚檄曰,贡生某毋与试。机大诧。
初,蔡牵、朱两盗为海巨痈,所至劫掠户口以百数,岁必再三至。海滨诸将怵息,俟其去,或扬帆施枪炮空中送之。寇反追,衄不以闻。故为患且十年。巡抚者,仪征阮公也。素闻机名,知沿海人信官不如信机,又知海寇畏乡勇胜畏官兵,又知乡勇非机不能将。
八月,寇舶定海,将犯鄞。机得檄,号于众曰:“我一贫贡生,吮墨,执三寸管,将试于有司,售则试京师,不售则归耳。今中丞过听,檄我将乡里与海寇战,毋乃咍乎?虽然,不可已。愿诸君助我!”
众曰:“盍请银于文官?”“不可!”“盍假炮于武官?”“不可!”“事亟矣,何以助君?”
叶君则揎臂大呼,且誓曰:“用官库中一枚钱,借官营中一秤火药而成功者,非男子也!”飞书募健足至行省,假所知豪士万金,假县中豪士万金。遂浓墨署一纸曰:“少年失乡曲欢致冻饿者,有拳力绝人者,渔于海者,父、子、兄、弟有曾戕于寇者,与无此数端而愿从我者,皆画诺!”夜半,赍纸者返,城中村中,画诺者几三千人。
天明,簿旗帜若干,火器若干,船若干,粮若干。机曰:“乌用众,以九舟出,余听命。”
是日也,潮大至,神风发于海上。一枪之发抵巨炮,一橹之势抵艅艎。杀贼四百余人。
九月,又败之于岸。十月,又逐之于海中。明年正月,又逐之于岛。浙半壁平。
出军时,樯中有红心蓝边旗,机之旗也。自署曰“代山”,其村名也。朱舰中或争轧诅神,必曰“遇代山旗”。
阮公闻于朝,奉旨以知县用。今为江南知县,为龚自珍道其事。
(选自《国文八百课》)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寇反追,衄不以闻 衄:挑衅。
B.售则试京师 售:考中。
C.夜半,赍纸者返   赍:送。
D.天明,簿旗帜若干 簿:登记造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机以廪贡生治试具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叶君则揎臂大呼 则与一生彘肩" )
C.父、子、兄、弟有曾戕于寇者    故燕王欲结于君
D.为龚自珍道其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机在参加乡试的时候接到了领军抗敌的重任,因为朝廷了解他的才干和领导能力,只有他才能在此时担起重任。
B.在众人迟疑犹豫之际,叶机用自己坚定的誓言和果敢的行动凝聚了士气,一战再战,平定海盗,得到了朝廷的任用。
C.文章记叙了叶机带领地方武装击败海盗的故事,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智慧,也流露出对清政府及军队腐败无能的讽刺。
D.文章除了直接表现叶机的英雄气概之外,也从侧面进行了烘托,比如敌人内部一旦起了纷争,就会诅咒对方遭遇叶机的部队。
【小题4】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学记》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至劫掠户口以百数,岁必再三至。海滨诸将怵息。
(2)今中丞过听,檄我将乡里与海寇战,毋乃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