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王问太公①曰:“何如而可为天下?”
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
“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臣,邪曲胜直;吾观其吏,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明②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选自《六韬》,有删改)
【注】①太公:姜子牙,名尚。②大明:旭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见其阴    阴:暗地里的活动
B.同好相趋    趋:追求
C.大谋不谋    谋:显现出谋略
D.此亡国之征也 征:征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B.王其修德以下贤 其皆出于此乎
C.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  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大明发而万物皆照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B.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C.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D.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公认为,器量、诚信、仁爱、恩惠、权势等条件分别对“容天下”“约天下”“怀天下”“不失天下”“保天下”具有重要作用。
B.太公认为,国君要修养德行,谦逊地对待士人,施恩惠于百姓,不可随意兴兵;倡导和谋划用兵时,需要考虑天道和人道。
C.太公认为,国君要与百姓同疾苦,同情感,同憎恶,同爱好;国君要为百姓谋利益,不要掠夺民众和别国的利益。
D.“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中的“国”在这里指诸侯国,与“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国”意义相同。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2)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臣,邪曲胜直;吾观其吏,败法乱刑,上下不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6 01:56: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康伯,字幼安,蜀之眉山人,故紫微舍人昌言之幼子也。举进士不第,即弃去,当以荫得官,亦不就。读书作诗以自娱而已,不求人知。独好法书名画,古器异物,遇有所见,脱衣辍食以求之,不问有无。居京师四十年,出入闾巷,未尝骑马。在稠人中,耳目谡谡然,专求其所好。长七尺,黑而髯,如世之所画道人剑客,而徒步尘埃中,若有所营,不知者以为异人也。又善滑稽,巧发微中,旁人扺掌绝倒,而幼安淡然不变色。与人,知其急难,甚于为己。有客于京师而病者,辄舁置其家,亲饮食之;死则敛之,无难色。凡识幼安者,皆知其如此。而余独深知之。幼安识虑甚远,独口不言耳。今年六十二,状貌如四十许人,须三尺,郁然无一茎白者,此岂徒然者哉。为亳州职官,与富郑公俱得罪者,其子夷庚也。

其家书画数百轴,取其毫末杂碎者,以册编之,谓之“石氏画苑”。幼安与文与可游,如兄弟,故得其画为多。而余亦善画古木丛竹,因以遗之,使置之苑中。子由尝言:“所贵于画者,为其似也。似犹可贵,况其实者。吾行都邑田野,所见人物,皆吾画笥也。所不见者,独鬼神耳,当赖画而识,然人亦何用见鬼。”此言真有理。今幼安好画,乃其一病,无录者,独著其为人之大略云尔。元丰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赵郡苏轼书。

注:①紫微舍人:即起草皇帝诏令的官员。②谡谡然:精力充沛的样子。 ③舁:抬。④文与可: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与人(____________) (2)亲饮食之(____________)
(3)死则敛之(____________) (4)无录者(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读书作诗自娱而已  铸为金人十二
B.幼安淡然不变色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死棺敛之 临视,虫集冠上
D.其一病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进士不第,即弃去,当以荫得官,亦不就。
(2)余亦善画古木丛竹,因以遗之,使置之苑中。
【小题4】根据第一段内容,用两个成语概括石康伯的性格特点?
【小题5】本文是苏轼为石康伯画苑作的题记,但苏轼行文却“独著其为人之大略”。其用意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都:大
B.京师李者咸怪其无征 征:征兆
C.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D.视事主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B.课文中提到的“征” “辟”“举”反映了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中“举” 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征” 是皇帝征聘人才到朝廷任职,“辟”是高级官府征召人才任属官。
C.“时国王骄奢”中的“国王”指的是汉代实行封国制下的河间王刘政。这种封国的国王是刘姓宗室成员,封国的行政地位与郡同级,历史上亦称为“郡国制”。
D.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 ,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侯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B.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