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改)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小题2】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请另外写出两位代表人物。
【小题3】作者反对苏子瞻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8 12:08: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内阁学士张公墓志铭

姚鼐

故资政大夫,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桐城张公者,赠光禄大夫讳士维之曾孙,赠光禄大夫讳秉彝之孙,而太傅大学士文端公之子也。雍正元年,恩诏开会试科。是时文端公薨,公之兄太保文和公已为户部尚书充会试考官矣。公以举人倒避不与试。值特命官别试回避举人,于是公威进士,改庶吉士,投编修,迁左善右,历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今上即位,以公为工部右侍郎。

公在翰林,常充日讲起居注官。起居注索无条例。为者繁简任意,漏遗冗赘,不史体。公精思为之,寒暑在馆,十余年,编在详瞻,上以为善于其职。于是,公以工部侍郎兼起居注官事,本朝官不为翰林而仍注记着,独公为然。为工部侍郎数年,转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又二年,遵告归。

公为人诚朴笃谨,细微必慎。每当入朝,自书职名读之,曰:“某官张某”。又屈指计之曰几字,视纸上三四而后散出。奉使督江苏学政,遇试士日,公服竟日,处不脱。人问之,公曰:“取士,国重典也,敢忘乎?”其为侍郎,谨奉法度而绝阿私。

既告归,则益以旧德笃行自守,所为丧祭礼制,多合于古,足为法式。其自奉甚陋,或人所不堪,虽其家人皆窃笑之;然至族党有缓急,出千百金不惜也。未尝私受人一钱。门生某为江西巡抚,过公居,奉数百金为寿,公曰:“吾幸足衣食,安用汝金为?”又有以人参寄公者,公曰:“吾生平无病,乌用参?”少为宰相子,久居京师冠矗之间,而终无世故态,遇人无贵贱,率意而言,必忠必信,是以天下之士,皆谓公长者。

公讳廷象,字桓臣,兄弟六人,其四皆贵。公之归也,礼部侍郎及太保前后皆告老,而公罹后没。上闻,顾谓左右曰:“张廷彖兄弟皆旧臣贤者,今尽矣!安可得也?”因叹息久之。

公卒于乾隆二十九年,年八十有四。夫人吴氏。子二:长若泌,举人;次若渠,副榜贡生。以乾隆三十八年某月日,合葬公夫人于桐城北投子山麓。

(选自《惜抱轩文集》卷12,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漏遗冗赘,不史体     称:符合
B.本朝官不为翰林而仍注记着 职:职业
C.遇试士日,公服竟日,处不脱   燕:安闲
D.取士,国重典也,敢忘乎 共:恭敬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阁学士张公世代显赫,从曾祖父到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大员,但仍对自己要求严格。
B.张公参加考试时,因为自己的兄弟和自己都和考试有关联,因此就主动回避举人考试。
C.张公做事特别细致谨慎,上朝时一定要亲自写上自己的官职名,并且读出“某官张某”。
D.张公兄弟六人,四人地位很高,张公八十四岁去世,年纪最大,所以被天下人称为“长者”。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门生某为江西巡抚,过公居,奉数百金为寿,公曰:“吾幸足衣食,安用汝金为?
(2)上闻,顾谓左右曰:“张廷彖兄弟皆旧臣贤者,今尽矣!安可得也?”因叹息久之。
【小题4】请简要概括张廷彖对待规章制度的态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兵部侍郎巡抚贵州陈公墓志铭

姚鼐

公讳步赢,字麟洲,陈氏先世居款,公曾祖沛时宾,迁江宁,遂为江宁人。家故殖财,至公考为文学,好施予,尽亡其赏,生四子,而公为季。公长益赏,精厉为学,阔杰于文词,中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第一,选庶吉士。

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服阅,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逾二年,授河南陈州舟知府,至甘肃按察使,谳狱平。值平凉府盐茶厅回民为乱,党连数那,人心皆耸。为逆者聚于通渭石峰堡,而总督李侍尧乃托以追逃戚,西往晴远,独留公扼现上为守御。公亦愤发,不避险难,尽为逆者之家,又擒其分处他县为间应者。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即找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姐皆给。逾月,贼平,公虽身术履战陈,而功足以埒。上乃擢为布政使,而旋调任于安徽,赐之花翎以奖焉。

乾隆五十年,江淮大饥,米升至钱五六十,弄民胁众为,公造至所部,领布上思,督史,防捕盗賊,全护疲困,白夏迄秋末,安徽得宁,而公劳瘁成疾。其后,擢贵州巡抚,抵治所,旧疾大作,遂薨,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年六十。

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安徽布政司书吏皆江宁人,公临之有恩谊,而不以奸公法。公自奉俭陋,其在陈州,尝举家食稷。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元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少工文章,喜诵书,老而不倦。承学弟子多材,而秦中丞承恩与公进士同榜,又同一年为把,人以为美谈。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长益贫,精为学 厉:激励
B.再擢至甘肃按察使,狱平   谳:判决
C.而总督李侍尧乃托以追贼  逸:逃跑
D.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     究:研究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旧称他人,生前叫名,死后叫讳,文中步瀛名前加讳,表对已逝尊长的尊敬。
B.陈步瀛家以前是经商的,到了他致力于文学,由于乐善好施,家财全部被他散尽。
C.乾隆五十年,江淮饥荒民乱,陈步瀛奔走操劳数月,终得安宁,自己却积劳成疾。
D.恩科,是正常科举外逢皇帝即位或朝廷庆典而特设的考试,陈步是恩科会元。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
(2)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
【小题4】请概括陈步赢“虽身未履战陈,而功足以(相当)”的具体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泰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合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悻、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选自《李斯》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B.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C.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D.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论”有两体,一种为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日……”。第二种为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B.《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后删定为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C.荀卿:即荀子,名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称为“卿”。曾游学于齐,三次出任祭酒,后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荀子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D.三代:文中的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为了获得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恩宠,他完全舍弃了自己老师荀子的学说,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实施了商鞅的学说。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本文指出秦行暴政完全是君王自身的原因,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施行严峻的刑法,这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D.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说学,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2)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⑴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不敢引疾。
⑵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于是四海好学能文,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⑶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
⑷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⑸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识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绝,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书    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C.未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敢引疾 断其喉,尽其肉,
B.制御诗纪其事 醉则更相枕
C.四海好学能文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D.去人爱思之 觉起,起而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功名。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
⑵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掩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