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外国文学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楚义帝(注)论
[清]查礼
天下未有成一事、建一勋,而出自迂生腐儒之手者。况天下之大,帝王之重,又当干戈纷扰,群雄角鹿之秋哉!苏子瞻论楚帝曰:“天下之贤主也。”以予观之,义帝特一迂出腐儒尔,安在其为贤也?
宋义者,战国游士之流也。一言偶中,未必其遂能知兵也。乃骤加以“卿子冠军”之名,委以三军之重,而又以轻急暴戾之项羽,使为之属。二人之不相戕杀者,未之有也。义之才与义之力,皆非羽敌者。义之不能杀羽,而羽之能杀义,亦事之易知者也。是义帝非能用义,直以此杀义你。
入关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盖以沛公之为长者尔。然是固不可以遣羽,而亦不可以跟踪遣沛公。自古无因人成事之帝王也。义帝为怀王孙,固楚民之所望;而楚之不祀久矣。以民间牧羊儿,一旦据南面之尊,为诸侯王之长,斯亦奇矣。又欲不烦一手足之劳,俨然为群雄之主焉。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沛公入关,则羽必怒而图沛公。怒而图沛公,则沛公不能当羽。沛公必败,羽必胜。羽胜,则羽之气横,而义帝益不能制之也。
夫秦虽强,易与也。彼虐用其民既甚,其民皆有父兄之痛焉。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为义帝计,惟遣一将以救赵,而亲率诸将以击秦,数始皇、二世之罪,受子婴之降,除秦之法,与民休息。秦地百二山河,天下莫强焉。楚虽大,僻在东南,其形势非关中比。因秦之规以定都焉。封项羽、沛公各以大国,封诸将之有功者以小国,又封五国子孙之贤者,以无绝其先祀。当是时,天下固义帝之天下也,虽项羽之暴,何足忌哉!羽与沛公,固皆我之佐命臣尔。
惟前既有以失羽之心,而灭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赏罚废置之柄焉,而天下之势去矣。乃欲端拱安座,用人之劳而享其逸,不亦缪乎?吾故曰:义帝特一迂生腐儒尔。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
(有删改)
(注) 楚义帝:即战国楚怀王之孙,名心。秦末,范增说项梁立楚后,乃于民间得心,义帝为人牧羊,被立为楚怀王。王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沛公先入,守关,项羽攻破之,使人致命怀王,王曰:“如约。”籍怒,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徙长沙,促之行,令人击杀之于江中。【小题1】下列以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
B.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
C.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
D.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
A.三军,周制,诸侯大国统率三军,每一军共一万二千五百人。后常用以指代国家。 |
B.祀,“国之大事也”,中国有为祖先置备供品,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的习俗。“不祀”即无人奉祀,比喻亡国或绝后。 |
C.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朝南而坐。 |
D.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湖至散关,北至萧关,位于四关之中,故称关中。在今侠西一带。 |
A.文章主要论述楚义帝用人不当的错误,不该重用战国游士之流宋义,入关之命应交付项羽,不该交付刘邦。 |
B.文章开篇一反前人对楚义帝的评价,旗帜鲜明地指出义帝不过是一个迂生腐儒,绝对成就不了帝王之业。 |
C.义帝虽然为怀王之孙,但目前他不过是一个民间牧羊儿,因此没有亲自率领诸将击秦也是义帝的失误。 |
D.作者设想:在当时形势之下,义帝若能亲率大军攻秦,完全可以取胜,而项羽刘邦都会成为他的佐命之臣。 |
(1)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
(2)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__________________)
(2)暴秦之欲无厌 (__________________)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__________________)
(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__________________)
(1)苏洵,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_____)
(2)苏洵写这篇文章并非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代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_____)
(3)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故曰:弊在赂秦也”总结全段。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第二、三、四段围绕第一段展开论证。(_____)
(4)《六国论》不仅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鲜明特点,还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堪称典范。(_____)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D.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与可画竹,初(① )不自贵重(②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1)与可厌之,投诸(③ )地而骂曰:“吾将以为(④ )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⑤ )。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⑥ )徐州。与可以书遗(⑦ )余曰:“近语(⑧ )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⑨ )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⑩ )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⑪ )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⑫ )答,则曰:“吾言妄(⑬ )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⑭ )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⑮ )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2)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⑯ )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⑰ )箨龙(⑱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3)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⑲ )书画,见此竹,废(⑳ )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 )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
)如此也。
(1)初(_____)(2)贵重(_____)(3)诸(_____)(4)以为(_____)(5)口实(_____)(6)为(_____)
(7)遗(_____)(8)语(_____)(9)萃(_____)(10)拟(_____)(11)扫取(_____)(12)无以(_____)
(13)妄(_____)(14)实(_____)(15)许(_____)(16)修(_____)(17)赦(_____)
(18)箨龙(_____)(19)曝(_____)(20)废(_____)(21)畴昔(_____)(22)间(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最能体现文与可恬淡、狂放性格特点的一句是
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
B.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
C.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
D.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2)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3)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竹之(① )始生,一寸之(② )萌(③ )耳,而节叶具焉(④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⑤ )之,叶叶而累(⑥ )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2),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⑦ ),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⑧ )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⑨ )也,而心识(⑩ )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⑪ ),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⑫ )之不熟(⑬ )者,平居自视了然(⑭ ),而临事忽焉(⑮ )丧(⑯ )之(⑰ ),岂独竹乎?子由为(⑱ )《墨竹赋》以遗(⑲ )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⑳ )轮者也,而读书者与( )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3)”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1)之(_____)(2)之(_____)(3)萌(_____)(4)焉(_____)(5)为(_____)(6)累(_____)
(7)遂(_____)(8)少(_____)(9)然(_____)(10)识(_____)(11)一(_____)(12)操(_____)
(13)熟(_____)(14)然(_____)(15)焉(_____)(16)丧(_____)(17)之(_____)(18)为(_____)
(19)遗(_____)(20)斫(_____)(21)与(_____)
【小题2】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从竹子本身说起,他认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即先在头脑中形成竹子的整体形象,当构思成熟后,就一气呵成。 |
B.苏轼认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与可所讲的道理,却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和手里所做达不到真正的统一,“不学之过也”。这里很自然地流露出了对表兄的钦敬之情。 |
C.“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这里说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是对人生的一种自省与领悟。 |
D.作者看来,自己不单领会了文与可画竹的用意,还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但没有学到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 |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3)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
B.固不在战矣(固:本来) 诚不得已(诚:实在) |
C.举以予人(举:全部)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天数,命运) |
D.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已经)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确定,断定) |
A.直走咸阳(走:趋向) 金块珠砾,弃掷逦迤(逦迤:连续不断) |
B.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座,所) 族秦者秦也(族:家族) |
C.歌台暖响(响:歌声) 一肌一蓉,尽态极妍(妍:美丽) |
D.则足以拒秦(拒:抗拒)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顺着次序传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