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楚义帝(注)

[清]查礼

天下未有成一事、建一勋,而出自迂生腐儒之手者。况天下之大,帝王之重,又当干戈纷扰,群雄角鹿之秋哉!苏子瞻论楚帝曰:“天下之贤主也。”以予观之,义帝特一迂出腐儒尔,安在其为贤也?

宋义者,战国游士之流也。一言偶中,未必其遂能知兵也。乃骤加以“卿子冠军”之名,委以三军之重,而又以轻急暴戾之项羽,使为之属。二人之不相戕杀者,未之有也。义之才与义之力,皆非羽敌者。义之不能杀羽,而羽之能杀义,亦事之易知者也。是义帝非能用义,直以此杀义你。

入关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盖以沛公之为长者尔。然是固不可以遣羽,而亦不可以跟踪遣沛公。自古无因人成事之帝王也。义帝为怀王孙,固楚民之所望;而楚之不祀久矣。以民间牧羊儿,一旦据南面之尊,为诸侯王之长,斯亦奇矣。又欲不烦一手足之劳,俨然为群雄之主焉。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沛公入关,则羽必怒而图沛公。怒而图沛公,则沛公不能当羽。沛公必败,羽必胜。羽胜,则羽之气横,而义帝益不能制之也。

夫秦虽强,易与也。彼虐用其民既甚,其民皆有父兄之痛焉。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为义帝计,惟遣一将以救赵,而亲率诸将以击秦,数始皇、二世之罪,受子婴之降,除秦之法,与民休息。秦地百二山河,天下莫强焉。楚虽大,僻在东南,其形势非关中比。因秦之规以定都焉。封项羽、沛公各以大国,封诸将之有功者以小国,又封五国子孙之贤者,以无绝其先祀。当是时,天下固义帝之天下也,虽项羽之暴,何足忌哉!羽与沛公,固皆我之佐命臣尔。

惟前既有以失羽之心,而灭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赏罚废置之柄焉,而天下之势去矣。乃欲端拱安座,用人之劳而享其逸,不亦缪乎?吾故曰:义帝特一迂生腐儒尔。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

(有删改)

(注) 楚义帝:即战国楚怀王之孙,名心。秦末,范增说项梁立楚后,乃于民间得心,义帝为人牧羊,被立为楚怀王。王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沛公先入,守关,项羽攻破之,使人致命怀王,王曰:“如约。”籍怒,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徙长沙,促之行,令人击杀之于江中。
【小题1】下列以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B.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C.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D.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军,周制,诸侯大国统率三军,每一军共一万二千五百人。后常用以指代国家。
B.祀,“国之大事也”,中国有为祖先置备供品,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的习俗。“不祀”即无人奉祀,比喻亡国或绝后。
C.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朝南而坐。
D.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湖至散关,北至萧关,位于四关之中,故称关中。在今侠西一带。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论述楚义帝用人不当的错误,不该重用战国游士之流宋义,入关之命应交付项羽,不该交付刘邦。
B.文章开篇一反前人对楚义帝的评价,旗帜鲜明地指出义帝不过是一个迂生腐儒,绝对成就不了帝王之业。
C.义帝虽然为怀王之孙,但目前他不过是一个民间牧羊儿,因此没有亲自率领诸将击秦也是义帝的失误。
D.作者设想:在当时形势之下,义帝若能亲率大军攻秦,完全可以取胜,而项羽刘邦都会成为他的佐命之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
(2)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2 10:05: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梦愚堂铭

(清)施闰章

施子返自粤西,既脱险难,载罹忧戚,除服北征,惊魂甫集。一夕,宿青州官舍,庭月皎然,酒酣就睡,若有见焉:颀然而长,黝然而黑,长袖青衣,袒胸跣足,持半刺,署“愚山道人”四字。予诧问曰:“是何为者?将古之愚公耶?抑其柳愚溪之苗裔耶?将山鬼、木客之无名者耶?抑游方之外,不通姓字,倨见士大夫者耶?”其人不对,投刺去。觉而视之,空庭无人,月在高树,时乙未三月望日也。至京师,以告学士方先生,答曰:“子之前身也。”因呼予曰“愚山子”。其明年,督学山东,驻青州。开帙①视郡志,地故有愚公谷,乃失笑曰:“所梦者,其斯人耶!”岂以余负才矜异,哓哓然自鸣于人,非自全之愚,而以愚告耶?

夫举世巧宦,遇之以愚,则无失足;人情刻深,与之以愚,则无戒心;惟口兴戎,守之以愚,则沉默而不争;位高则危,名盛则毁,居之以愚,则淡泊而无损;至于幽忧伤人,思虑耗精,雕虫漓大道②,待之以愚,则颓焉浩焉而得所归。愚之义大矣哉!予惟惧予之不克终愚也,乃额之曰“梦愚堂”。铭曰:愚为陋名,哲人用耻。人之所恶,天之所喜。梦耶?觉耶?神或予启。含醇抱朴,以没余齿。

注释:①帙:卷册   ②雕虫漓大道:以雕虫小技削弱天地间的大道。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子之前身也________________ (2)所梦者,其斯人耶!______________
【小题2】与“人情刻深,与之以愚,则无戒心”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人的感情苛刻严酷,以愚钝的心思与他相处,你就不必对他有戒心了。
B.人的感情苛刻严酷,以愚钝的心思与他相处,他对你便不会有戒心了。
C.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复杂,以愚钝的心思与他人相处,别人对你便不会有戒心了。
D.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复杂,以愚钝的心思与他人相处,你就不必对他人有戒心了。
【小题3】作者为自己的居所题名为“梦愚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小题4】《梦愚堂铭》中的“愚”与《愚公移山》中的“愚”的内涵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顾允成,字季时。厉名节,举万历十一年会试,十四年始赴殿试。对策中有曰:“陛下以郑妃勤于奉侍,册为皇贵妃,廷臣不胜私忧过计。请立东宫,进封王恭妃,非报罢则峻逐。或不幸贵妃弄威福,其戚属左右窃而张之,内外害可胜言!顷张居正罔上行私,陛下以为不足信,而付之二三匪人。恐居正之专,尚与陛下二。此属之专,遂与陛下一。二则易间,一难图也。”执政骇且,置末第。

会南畿督学御史德清人房寰连疏诋都御史海瑞,允成不胜愤。偕同年生彭遵古、诸寿贤抗疏劾之。略言:“寰妒贤丑正,不复知人间羞耽事。臣等自幼读书,即知慕瑞,以为当代伟人。寰大肆贪污,闻瑞之风,宜愧且死,反敢造言逞诬,臣等所为痛心。”因劾其欺罔七罪。始寰疏出,朝野多切齿。而政府庇之,但拟旨谯让。及得允成等疏,谓寰已切,不当出位妄奏,夺三人冠带,还家省,且令九卿约束办事进士,毋妄言时政。

久之,南京御史陈邦科请录用允成等,不许。巡按御史复言之,诏许以教授用。允成历任南康、保定。入为国子监博士,迁礼部主事。三王并封制下,偕同官张纳陛、工部主事岳元声合疏谏曰:“册立大典,年来无敢再渎者,以奉二十一年举行之明诏。兹既届期,群臣莫不引领。而元辅王锡爵星驾趣朝,一见礼部尚书罗万化、仪制郎于孔兼,即戒之弗言,慨然独任,臣等实喜且慰。不意陛下出禁中密札,竟付锡爵私邸,而三王并封之议遂成,即次辅赵志皋、张位亦不预闻。夫天下事非一家私议。元子封王,祖宗以来未有此礼,锡爵安得专之,而陛下安得创之!”当是时,光禄丞硃维京、给事中王如坚疏先入。帝震怒,戍极边。维京同官涂杰、王学曾继之,斥为民。及是谏者益众,帝知不可尽斥,但报“遵旨行”。已而竟

未几,吏部尚书孙鑨等以拾遗事被责。允成谓阁臣张位实为之,上疏力诋位,因及锡爵。纳陛亦抗章极论,并侵附执政者。帝怒,谪允成光州判官,纳陛邓州判官。皆乞假归,不复出。

(选自《明史》,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政骇且 恚:愤怒B.谓寰已切 让:谦让
C.还家省 愆:罪过,过失D.已而竟 寝:停止
【小题2】下列对原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
B.东宫:一般指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地方,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这与西宫可以借指妃嫔是同样的道理。
C.博士:本为对博学之士的通称,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吏部: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天下文武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怒,谪允成光州判官,纳陛邓州判官。皆乞假归,不复出。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产业所就孰与仲多?(《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顾允成的为政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子书

清洪亮吉

余以年迫迟暮,不复能佣力于外,又念汝曹渐以成长;回忆毕生之事,冀弛日暮之肩。郭外有薄田二顷,城东老屋三十间,使四子一嗣孙分守之。汝曹能勤苦自持,当衣食粗足耳。

又余本中材,不敢以大贤上哲祈汝。惟早承先训,门有素风。易衣而出,并日而食,叠遭家难,粗识世情。“忍饿读书”,先大夫之遗语也:“禄不歆非义,福不歆非分,处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太宜人晨夕之面命也。慎之哉!惟俭可以立身,惟怨可以持己。俭则无求于人,恕则无忤于物,况以单门而处侈俗,凉德而承世业乎?无昵宴朋,无染薄俗,无是古而非今,无陟前而忘后,无爱尺璧而不爱名,莫畏雷霆而不畏清议,穷达本之于命,丰啬任其所遭,如是而已。

饴孙年过三十,处世尚不克平心,是汝之短也。惟编校故书,尚知条理,他日或当传吾记诵之学耳。今符孙弱冠已过,涉笔便伪,难成一技;学之不修,亦已焉哉!其余幼子弱孙,则尚争梨栗,无辨粟麦。他日兄率其弟,父课其子,庶几寒宗,无坠先绪。

夫功名之士,以身徇时;勤学之士,以身徇古;各有所好,强之不能,在立志何如耳。形质不能与天地争久,姓名则克与嵩华竞高。植足急流,学金石之止;影巨壑,师江海之宽。汝曹慎之哉!

又况承恩返里,已属更生。忧患备尝,庶谋行乐。每当朝晖入座,夕月洒窗,春树欲花,秋林未落,何尝不携阮孚之屐,泛渔父之舟,挈伴以出,行歌以归?但使过言子之庐,诵声不辍。斯愿足矣!今春草已绿,鬓丝不玄。素心之友,藉鬼燐而见招;同气之亲,出柏根而相望。鬼者归也,归其真宅,庶有时矣。

自念生虽无似,然不见于里闾,不见讥于长者。踪迹遍于九州,姓氏镌于五岳。官不达而齿胃以为之师,禄不加而问字丰其所贽。诗文至五千首,撰述至三十种。门生义故,百人著录,弟子三百。穷老尽气,韬精敛魂,终此天年,从亲地下。以此贻汝,不以多乎?

(选自《洪北江诗文集》,有删改)

(注)言子之庐:言子,即孔子学生言偃(字子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冀日暮之肩 弛:减轻
B.无爱尺璧而不爱名 修:美好
C.影巨壑,师江海之宽 鉴:镜子
D.然不见于里闾     屏:摒弃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评价自己为中等学识之人,不敢期盼孩子成为圣哲贤人,希望儿子能以先人的教诲为戒。
B.作者告诫儿子与酒肉朋友亲密交往,不要沾染坏风气,不要厚古薄今,不要惧怕众人评论。
C.作者认为人各有所好,不能勉强,关键在于如何立志罢了。意在告诫儿子要有志向。
D.作者认为自己一生官运虽不腾达而公卿子弟拜己为师,俸禄虽不高而传授学问得来的礼物还算丰厚。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以年迫迟暮,不复能佣力于外,又念汝曹渐以成长。
(2)他日兄率其弟,父课其子,庶几寒宗,无坠先绪。
【小题4】从文中第二段看,“先训”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倪教授行状
王引之
倪教授模,字迂存,安徽望江人。教授与余同榜进士,当释褐时,相见于稠人广众中,才通姓名而已,竟不知教授之为人,往来踪迹落落如也。去年延教授之孙人在课余孙读书,始得读教授所撰《钱谱》,叹服久之。后又读其《年谱》,见其经明行修,实足为士林楷式,乃叹前此未获深交于教授之为不幸也。
盖教授性嗜古书,每得秘本,手写口诵,夜以继日。雠校经史诸书,无虑数十种。自少至老,曾无倦时。居京师,日游书肆,不惜以重价购旧本,至于质衣以偿。尝应礼部试不第,载古书五千余卷以归,其好学如此。教习期满,当得县令而不就,曰:“与其俯仰时趋,孰若归田著书之为乐乎!”其恬退又如此。所著书甚多,其有裨教化者,则《倪氏族约》;有裨经济者,则《导淮由天长合肥注江辨》;有裨经传者,则《双声古训》十卷、《古今钱略》三十二卷。当世称之。
至其忠厚恺悌,洵有古人之风。岁在乙巳,望江大饥,教授力谋匡救,且首倡捐议,分散钱米,同邑赖以全活者无算。又择高原,瘗其同族贫不能葬者二百余棺。官凤阳教授时,生员某有为义举而被诬陷者,教授廉得其实,白之郡守,狱乃得释。其有志读书而为贫所苦者,教授招之学舍,予以膏火之资,士多赖以成立,其厚德之及人又如此。尝书四语于座云:交耐久朋,无欺心语,作有益事,读未见书。此足以见生平之志矣。
《礼志》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其教授之谓与!余虽不获深交于教授,而溯其遗事,辄复低回倾慕之,而不能已于言也。道光八年三月三日,高邮王引之谨状。
(选自《王伯申文集补编》)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质衣以偿 质:抵押
B.其有裨教化者 裨:弥补
C.洵有古人之风 洵:美丽
D.教授廉得其实 廉:察考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与倪模交情并不深,后来倪模的孙子辈去教授作者的孙子们读书时,王引之才比较深地了解倪模其人。
B.倪模嗜书如命,有志于著书立说,对做官毫无兴趣,不但不去应考,连有机会做县令也不去就任。
C.行状: 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等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作者写倪模行状是因有同榜之谊。
D.生员:明、清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俗称秀才。倪模是凤阳教授,对生员有监督考核之责。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俯仰时趋,孰若归田著书之为乐乎!
(2)“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其教授之谓与!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4】根据第二、三两段,简要概括倪教授在治学、为人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