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下午两点钟,登山活动开始了。我来到山脚下,向上张望,只见玉峰山像一个高大的巨人,好像在说:“你们这些小不点儿,难道想征服我?”我想:我一定要到达目的地。

于是我迅速向上走去,只见青青的草晃动着叶子在向我们招手,还有些不知名的小虫在草丛里叫个不停,好像在说:“小朋友,快往上爬吧!”

没多少时间,我们到了半山腰的柑橘林。柑橘已经成熟了,有的就像一个个怕羞的小姑娘藏在绿叶后面;有的像一群小孩在捉迷藏;有的像一个个小胖子正望着我们傻笑。柑橘树上,果实累累压弯了树枝,如果躺在地上,一张口便会咬到。

不一会儿,我们到了山顶上,大家热烈地欢呼着:“到了!到了!”

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下俯视,真是一片美景,一条柏油公路穿过全城;一条大沟把城分成两半。在山脚,千里长江如一条玉带似的向东飘去。那寺庙和参天古树,这会儿看来像点缀盆的工艺品。

【小题1】在短文中找出跟“看”的意思相近的字词,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短文中的“目的地”是指(    )
A. 玉峰山     B. 玉峰山山顶 C. 柑橘园
【小题3】“你们这些小不点儿,难道想征服我?”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你们年纪小,害怕难走的山路。
B. 你们年纪这么小,别想爬上山顶。
C. 你们年纪虽小,要爬到山顶并不难。
【小题4】“千里长江如一条玉带似的向东飘去。”这句话属于(    )
A. 拟人句     B. 比喻句     C. 夸张句
【小题5】把短文中表示地点变换的词句摘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课内阅读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bīn bīnɡ)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shàn shān)子,(shàn shān)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sì shì)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小题1】给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小题2】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的银杏树,________的枫叶,________的田野,有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种颜色的菊花,秋天的色彩多么丰富啊,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______________。
【小题3】用“——”画出一个比喻句。
【小题4】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用“﹏﹏”画出来。
当前题号:2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课外阅读

阳春三月的一天,几朵白云在空中悠悠地飘着。我无意地向天空望了一眼,忽然我的视野中多了一样东西,飘来飘去,忽上忽下。我瞪大了眼睛,看清了

——原来是一只粉红色的风筝,拖着长长的尾巴…… 啊!这风筝给静静的天空带来了几丝生气,使天空变得更迷人,更有诗情画意了。

放风筝的孩子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那悠悠的白云。他(  )奔跑(  )高声喊着:“风筝飞起来了!飞起来了!”风筝翱翔于蓝蓝的天空之中,牵动着我的心。

菜畦(qí)旁,我正看得入神,风筝却忽然向下坠(zhuì)去。远处,那孩子正慢慢地拉回风筝线,风筝终于落地了,孩子呆呆地站着,看着面前一畦菜苗。 

天空又静了,连云儿也好像不高兴地徘徊着。真可惜,这醉人的景色,瞬间便消逝了。孩子跑了。风筝,在菜畦旁平躺着。我呆望着天空,站了很久……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那孩子又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就像一朵白云悄悄地飘了过来,手中拿着菜苗,来到风筝坠落的地方,蹲下去,一双小手扒开松土,把菜苗栽上。噢,他刚才踩倒了几棵菜苗,从自家菜地移来了几棵要补上。

云儿多么纯洁,就如同孩子的心。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越发美了。朵朵云儿也似乎高兴地笑了……

【小题1】括号里应填的关联词是(  )
A.虽然……但是……B.一边……一边……
C.如果……就……D.因为……所以……
【小题2】照样子,写词语。
水灵灵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飘飘扬扬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小题3】用“——”画出描写孩子样子的语句。
【小题4】“孩子呆呆地站着,看着面前的一畦菜苗”,此时孩子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为什么说孩子的心是纯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我爱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倾听柔和的风声,倾听激越的雨声,倾听雄壮的雷声……

②柔和的风声像是曼妙的古琴声,轻柔婉转,悦耳动听。你听:那凉爽的晚风吹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惊醒了树上的小鸟,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了几声,伴着徐徐的晚风又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③激越的雨声像是振奋人心的军鼓声,铿锵有力。你听:黄昏时分,乌黑的云送来了倾盆大雨,伴着呼啸的风,来得气势汹汹,来得猝不及防。噼噼啪啪,雨的脚步声像炸开了锅的豆子,像擂响了千万个激越的小鼓。

④雄壮的雷声像是雷公擂响的低沉的大鼓声,像是压抑的无情的怒吼。你听:雷声隐隐传来,越来越近,越来越响,终于“轰”的一声,大地也随之微微颤抖着,像是古战场上你我两军对垒。

⑤大自然的声音是如此奇妙,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让人思绪万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我与大自然心心相印。

【小题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小题2】 “我”喜欢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倾听  
【小题3】作者分别把风声、雨声、雷声比作            
【小题4】本文中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你摘录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给本文划分意义段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
【小题6】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4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盘古开天地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hùn)沌(dùn)一片。有个叫
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lūn)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měng)劈(pī)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huǎn)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zhúo)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dēng)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zhú)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dǎo]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zī   zhī),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jī  jǐ)肤,变成了(liáo   liǎo)阔的大地;他的(xuè   xuě)(ye   yè),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zhōng    zōng)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小题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小题2】词语连线。
巨大的 云
飘动的 江河
茂盛的 花草树木
滋润万物的  变化
奔流不息的  雨露
【小题3】根据原文填空。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    ,他的双眼变成了 。他的血液变成了 ,他的汗水变成了
A.江河B.日月C.雷声D.雨露  E.风云
【小题4】这段话表现了盘古开创世界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精神。
当前题号:5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煮书(节选)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写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小题1】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疑惑不解、得心应手”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大诗人杜甫小时候的读书方法是__________ ,用爷爷的话说就是____
【小题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  )。
A.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
B.爷爷借用杜甫的例子给“我”讲解“煮书”的含义,教给“我”学语文的方法
C.爷爷告诉“我”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的意思
当前题号:6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用脑想,用心记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元,他看书看得(持 特)别快,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废)了许多时间和(精 经)力,可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十分苦(脑 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读上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元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之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性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既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又不能有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书的效果很差.

 陈正元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完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些什么,有几个重点,而且留心把重点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位有学识的人。

【小题1】用“\”划去第1自然段括号中不恰当的字。
【小题2】根据所给关联词,将下面的两句话合成一句。 
陈正之读书只图快。    陈正之读书没留下什么印象。   
(A)用关联词“因为……所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用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为什么陈正之一开始读书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7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小麻雀立在枝头

谁都怕冬天,

说冬天冷,

小麻雀却说不,

在光秃秃的树枝上朗诵小诗。

谁都说冬天难看,

孤孤单单没有绿意。

小麻雀立在枝头,

给寂寞的老树添上一片会飞的叶子。

【小题1】照样子,仿写词语
光秃秃: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孤孤单单: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小题2】读上面这首小诗,你感受到的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  )。
A.一只孤单的麻雀。
B.一只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麻雀。
C.一只不怕冷的麻雀。
【小题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做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A.小麻雀和别人一样说冬天很冷。(   )
B.小麻雀和别人一样说冬天难看,没有新意。(    )
C.小麻雀不怕冬天的冷,不嫌弃冬天的难看。(   )
当前题号:8 | 题型:None | 难度:0.99
阅读,回答问题。

难忘的八个字

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讥嘲我,我越来越肯定,除了家里人外,没人会疼爱我,甚至没有人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老师伦德纳夫人的班级,伦德纳夫人很胖、很美。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她、尊敬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一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我们低年级同学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边耳朵,然后老师在她的讲台上轻轻地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件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德纳夫人,同时用右手紧紧捂着右耳,然后,悄悄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

我等待着……然后,伦德纳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里,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这位很胖、很美的老师说:“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小题1】联系上下文理解“失聪”和“敬慕”的意思。
失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敬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敬慕(  )  嘲笑(  )  缘故(  )  抚慰(  )
【小题3】这篇短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选择正确的说法在括号里打上“√”,错误的打上“乘×”。
①赞扬了老师伦纳德夫人对有缺陷的学生不歧视还倍加关心爱护的高尚品德。(  )
②表达了作者对老师伦纳德夫人热爱、敬慕的思想感情。(  )
③赞扬了老师伦纳德夫人对有缺陷的学生倍加关爱的高尚品德,表达了作者对伦纳德夫人真诚的热爱、敬慕之情。(  )
【小题4】在文中用“~~~~”画出一句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9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他认为:“若是碰到了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  )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 )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小题1】在文中括号内填入适当的关联词语。
【小题2】联系上文,说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依照短文最后一句话,用“正如 ....... 所言”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篇文章讲了两个要点,请简要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很多,你能填完整吗?    
,下笔如有神。
 ,其义自见。
,不会作诗也会吟。
当前题号:10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