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用脑想,用心记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元,他看书看得(持 特)别快,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废)了许多时间和(精 经)力,可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十分苦(脑 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读上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元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之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性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既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又不能有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书的效果很差.

 陈正元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完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些什么,有几个重点,而且留心把重点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位有学识的人。

【小题1】用“\”划去第1自然段括号中不恰当的字。
【小题2】根据所给关联词,将下面的两句话合成一句。 
陈正之读书只图快。    陈正之读书没留下什么印象。   
(A)用关联词“因为……所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用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为什么陈正之一开始读书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6 11:02: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小题。

 

①宋濂(lián)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仅内容充实,还有很高的艺术功底,当时的学者曾称赞他“当今文章第一”。

②宋濂从幼年起,就十分热爱读书.当时家里穷,买不起书,他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然后把借来的书抄写后再按期归还给别人,由于他守信用,人家很愿意借书给他,使他能够博览群书。

③20多岁后,宋濂读书更加勤奋了。但由于没有名师指点,遇有问题常常得不到解决,于是他步行一百多里路,去向名师请教.他请教的这位老前辈是位大学者,对学生要求很严厉.宋濂在向他请教时,每次都十分恭恭敬敬地提出疑问,并躬着身子侧耳倾听。他虚心求教,跟着这位老师学到很多知识。

④有一天宋濂出门访师的时候,正是数九寒天。这时他就穿上草鞋,背上行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顶着寒风冒雪去访师。等他好不容易赶到客店里,四肢都冻僵了,但他一点儿也不怕苦,坚持向老师请教。

⑤宋濂由于家境贫苦  少年求学很艰辛  粗茶淡饭是他的一日三餐 破旧棉衣是他的唯一御寒之物  沟边污水是他解渴良饮……这一切他都毫不在意,他的同学中有不少是富家子弟,穿着绫罗绸缎,满身珠光宝气,但他丝毫没有羡慕的意思,而是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求学读书上。就这样,经过长期刻苦努力,宋濂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

【小题1】在短文第⑤自然段横线上加上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 , ,
B., 。 ; ;
C., 。 , 。
D., 。 、 、
【小题2】这篇短文属于( )的文章。
A.介绍景物
B.写人记事
C.说明道理
【小题3】短文主要讲了_______,体现了________
【小题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
【小题5】关于短文的写作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事情发展顺序
B.地点转换顺序
C.空间顺序
【小题6】这篇短文的题目最合适一项是( )
A.严厉的老师
B.宋濂访师求学
C.贫苦的宋涨
【小题7】请结合短文和本学期的课文,给同学提2条与读书有关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理解题。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小题1】我会根据字音写汉字。
wèi (____)王dǎ liè (______)时,遇见一只gū dān shī qún (_______________)的  dà yàn (________),他发现这只大雁飞得很慢,判断这是一只受过jiàn shāng (_________)的大雁,只要一lā xián (________),那只gū yàn (________)已是jīng  gōng zhī niǎo(__________),便会从空中掉落下来。
【小题2】判断下列句子的语气。
A.惊讶
B.怀疑
C.肯定
D.谦虚E.询问
 
(1)“是吗?”“你真有这样的本事?”(___
(2)“大王,我不用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___
(3)“你是怎么知道的?”(___
(4)“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____
(5)“啊!”“真有这样的本事!”(____
【小题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它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一听到弦响,就掉下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更羸不用箭将大雁射下来的故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课外阅读。

唇亡齿寒

春秋时,晋国旁边有两个小国,那就是虢(guó)国和虞国。晋国想要举兵攻打虢国,但是要想攻打虢国,大军必须经过虞国。

晋献公于是就以美玉和名马为礼物,送给虞国国君虞公,请求借道让晋军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答应,但是虞公贪图美玉和名马,还是答应了晋献公的请求,同意借道。

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虢国正是虞国的依靠!虢国和虞国两国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又怎么能够自保?虢国一旦灭亡,虞国必然就会随着灭亡。晋国的军队不可以招致,强盗寇贼不可以忽视,这种错误一次都已过分,又怎么可以再次去犯呢?谚语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的就是虞国和號国啊!您怎么就不明白?请您千万不要借道让晋军征伐虢国。

虞公依然不肯接受这一劝谏。

宫之奇眼见无法说服虞公,只得带着全家老小,逃亡到了曹国。

这样,晋献公在虞公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

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

目光短浅的虞公只看见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出虢国的存亡与虞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最终成了晋国的俘虏。

【小题1】“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表面意思是_________。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
【小题2】宫之奇在劝谏虞公时,是怎样比喻虢国和虞国两国的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晋国想要攻打__________,必须经过__________,于是送了____________作为礼物,请求借道。结果晋献公在灭掉__________后,又灭掉了__________。
【小题4】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你还知道哪些历史故事呢?举出几个写在下面。(最少写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西门豹罢官

西门豹初任邺地的县官时,为官清廉,终日勤勉,疾恶如仇,刚正不阿,深得民心。不过他对魏文侯的左右亲信从不去巴结讨好,所以这伙人怀恨在心,便勾结起来,说了西门豹许多坏话。

年底,西门豹向魏文侯作述职报告后,政绩突出的他本应该受到嘉奖,却被收去了官印,魏文侯罢了他的官。西门豹心里明白自己被罢官的原因,便请求魏文侯再给他一年时间。魏文侯答应了西门豹,又将官印给了他。西门豹回到任所后,开始疏于实事,而去极力巴结魏文侯的亲信。

又一年过去了,他照例去述职,虽然政绩比上年大为下降,可魏文侯却对他称赞有加,奖赏丰厚。这时,西门豹严肃地对魏文侯说:“去年我为官有政绩,您却收缴了我的官印。如今因为我亲近您的左右亲信,您就对我大加赞赏,可实际功劳大不如过去。这种赏罚不明的官我不想再做下去了。”说完,西门豹把官印交给魏文侯便要走。

魏文侯醒悟过来,连忙道歉:“过去我对你不了解,有偏见。今天我对你加深了认识,我希望你继续做官,为国效力。”

【小题1】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左右”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小题2】用“﹏﹏﹏”在文中画出西门豹为官时的作风。
【小题3】西门豹被魏文侯罢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西门豹自己要罢官,是因为____________。这个故事体现他_______________的气节。
【小题4】你要对故事中的魏文侯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