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课外阅读

阳春三月的一天,几朵白云在空中悠悠地飘着。我无意地向天空望了一眼,忽然我的视野中多了一样东西,飘来飘去,忽上忽下。我瞪大了眼睛,看清了

——原来是一只粉红色的风筝,拖着长长的尾巴…… 啊!这风筝给静静的天空带来了几丝生气,使天空变得更迷人,更有诗情画意了。

放风筝的孩子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那悠悠的白云。他(  )奔跑(  )高声喊着:“风筝飞起来了!飞起来了!”风筝翱翔于蓝蓝的天空之中,牵动着我的心。

菜畦(qí)旁,我正看得入神,风筝却忽然向下坠(zhuì)去。远处,那孩子正慢慢地拉回风筝线,风筝终于落地了,孩子呆呆地站着,看着面前一畦菜苗。 

天空又静了,连云儿也好像不高兴地徘徊着。真可惜,这醉人的景色,瞬间便消逝了。孩子跑了。风筝,在菜畦旁平躺着。我呆望着天空,站了很久……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那孩子又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就像一朵白云悄悄地飘了过来,手中拿着菜苗,来到风筝坠落的地方,蹲下去,一双小手扒开松土,把菜苗栽上。噢,他刚才踩倒了几棵菜苗,从自家菜地移来了几棵要补上。

云儿多么纯洁,就如同孩子的心。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越发美了。朵朵云儿也似乎高兴地笑了……

【小题1】括号里应填的关联词是(  )
A.虽然……但是……B.一边……一边……
C.如果……就……D.因为……所以……
【小题2】照样子,写词语。
水灵灵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飘飘扬扬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小题3】用“——”画出描写孩子样子的语句。
【小题4】“孩子呆呆地站着,看着面前的一畦菜苗”,此时孩子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为什么说孩子的心是纯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3 09:03: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鱼竿和鱼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shuò dà( )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gōu huǒ( )煮起了鱼,他láng tūn hǔ yàn( ),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jīn  jīng)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āi ái)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jìn  jìng)的yí hàn( )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bá shè( ),他们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1.圈出括号里正确读音。
2.根据拼音把词语填在括号里。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恩赐——( ) 艰难——( )
简单——( ) 启示——( )
4.把下面句子改为反问句。
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正确的理解,在括号里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只顾眼前的利益,是能够享受短暂的欢愉的人。( )
(2)只有高远的目标,只能成为什么也享受不到的人。( )
(3)面对现实,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 )

同类题3

童心的天堂

黄小平

早晨,阳光下,一个孩子蹲在一(棵颗)小草前,凝视着草叶上的一颗露珠。

母亲走过来,看孩子在干什么。

“妈妈,这草叶上的露珠怎么会越来越小呢?

“被阳光蒸发了。”

“最后,整个露珠都会蒸发掉吗?”

“孩子,会的。”

“多美的露珠啊!就这样消失了,多可惜呀。”

只见孩子伸出手掌,小心地盖在露珠的上方。

“孩子,你在(做作)什么呢?”

“我在为露珠遮挡蒸发它的阳光。”

“这样做是没用的,最后露珠都会消失的。”

孩子说了一句话,令母亲回味了许久:“妈妈,这样(至致)少可以为露珠遮住一些阳光,让露珠多美丽一会儿。”

冬天,母亲和孩子堆着雪人: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都有了。

孩子似乎还不满意,绕着雪人转起了圈儿。

母亲问,还差点什么呢?

孩子突然解开棉衣的(钮纽)扣。

母亲赶忙劝阻,说解开纽扣会冻着的。

孩子说,这么冷的天气,雪人一点衣服也没穿,更会冻着,让雪人披上棉衣,会多暖和一些。

说完,孩子把从身上脱下的棉衣,披在了雪人的身上。

深秋,叶子纷纷从树梢落下来。

“妈妈,现在怎么不刮风呢?”

“现在刮风不是很冷吗?可为什么想要刮风呢?”

“(   )刮风,这些落叶(   )可以乘着风轻轻地落到地上,就不会摔得那么疼了。”

“孩子,见别人摔倒了,当你懂得去疼别人时,你的心就是垫在地上的棉絮,摔倒的人,就不会感到那么疼了。”

“妈妈,今后我要多疼别人,让大地多垫些棉絮。”

(选自《好家长》)

【小题1】选出文章括号中正确的字。
【小题2】在文章括号中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并用关联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草叶上的露珠为什么会越来越小?( )
A.因为阳光的照射。如果没有阳光的照射,露珠就不会变小。
B.蒸发掉了,但是露珠不会全部消失。
C.因为水分蒸发掉了,即使没有阳光的照射,露珠也会全部消失。
D.被草叶吸收了。
【小题4】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章最后一句:“今后我要多疼别人,让大地多垫些棉絮。”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欢乐岛。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千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这里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经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我们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关,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巅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不愧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画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第3自然段开头的“相传”和第4自然段第一句中的“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
3.黄河流域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