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与式
- 方程与不等式
- 函数
- 图形的性质
- 几何图形初步
- 相交线与平行线
- + 三角形
- 三角形基础
- 全等三角形
- 等腰三角形
- 勾股定理
- 四边形
- 圆
- 命题与证明
- 图形的变化
- 统计与概率
- 观察、猜想与证明
- 实践与应用(暂存)
如图,已知△ABC,
(1)尺规作图:作AD平分∠BAC交BC于D点,再作AD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点,交AC于F点(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连接DE,DF证明:四边形AEDF是菱形;
(3)若BE=7,AF=4,CD=3,求BD的长.
(1)尺规作图:作AD平分∠BAC交BC于D点,再作AD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点,交AC于F点(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连接DE,DF证明:四边形AEDF是菱形;
(3)若BE=7,AF=4,CD=3,求BD的长.

如图,AC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
(1)利用尺规作出AC的垂直平分线(要求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设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与AB,AC,CD交于点E,O,F,求证:以A、E、C、F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
(1)利用尺规作出AC的垂直平分线(要求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设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与AB,AC,CD交于点E,O,F,求证:以A、E、C、F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
、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和
,将一根新皮筋两端固定在
、
两点处,然后用手勾住橡皮筋向右上方拉升,使橡皮筋与坐标轴围成一个矩形
,若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恰好经过点
,则
的值______.











我们定义:如图1、图2、图3,在
中,把
绕点
顺时针旋转
得到
,把
绕点
逆时针旋转
得到
,连接
,当
时,我们称
是
的“旋补三角形”,
边
上的中线
叫做
的“旋补中线”,点
叫做“旋补中心”.图1、图2、图3中的
均是
的“旋补三角形”.

(1)①如图2,当
为等边三角形时,“旋补中线”
与
的数量关系为:
______
;
②如图3,当
,
时,则“旋补中线”
长为______.
(2)在图1中,当
为任意三角形时,猜想“旋补中线”
与
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





















(1)①如图2,当





②如图3,当



(2)在图1中,当



如图,长方形OABC的边OC、OA分别在x轴、y轴上,点B的坐标为(
,1)点D是AB边上一个动点(与点A不重合),沿OD将△OAD对折后,点A落到点P处,并满足△PCB是等腰三角形,则P点坐标为____.


已知,如图所示,正方形
的边长为1,
为
边上的一个动点(点
与
、
不重合),以
为一边向正方形
外作正方形
,连接
交
的延长线于点
.

(1)求证:①
≌△
. ②
.
(2)当
平分
时,求
的长.













(1)求证:①



(2)当



如图,将长方形ABCD沿着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点E.
(1)试判断△BD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AB=4,AD=8,求△BDE的面积.
(1)试判断△BD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AB=4,AD=8,求△BDE的面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