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①。使子路问之曰②:“子之哭也,壹③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⑤政。”夫子曰:“小子识⑥之焉,苛政猛于虎也!”
(注)①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②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③壹:的确,确实。④舅:丈夫的父亲。⑤苛:苛刻,暴虐。⑥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识(zhi):同“志”,记住。A.(甲)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世上没有千里马是因为没有伯乐,表达了对春秋时期相马高手伯乐的怀念之情。 |
B.(甲)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
C.(乙)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
D.(乙)运用了对话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