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

(注)①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②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③壹:的确,确实。④舅:丈夫的父亲。⑤苛:苛刻,暴虐。⑥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识(zhi):同“志”,记住。
【小题1】下列对两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世上没有千里马是因为没有伯乐,表达了对春秋时期相马高手伯乐的怀念之情。
B.(甲)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C.(乙)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D.(乙)运用了对话描写。
【小题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苛政猛于虎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12 11:47: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项是(   )
A.舜于畎亩之中    有时朝白帝
B.百里奚举于买骏马
C.行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
D.曾其所不能 自以为大有所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盖竹柏影
B.管夷吾举士    我如浮云
C.必先苦心志    妻献疑曰
D.傅说举于版筑间 称善者久
【小题3】下则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列举了六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都出身寒微,但经过艰苦磨炼之后,不凡的事业,由此孟子推论出:艰苦环境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
B.文章运用因果写法,说明“恒过”与“能改”的辩证关系:人们身处逆境忧患之中,奋发向上。这提醒人们要保持主观思想上的积极进取,自觉奋斗。
C.孟子在完成个人“生于忧患”这一反面论述后,又从国家的角度进行了“死于安乐”。论证:一个国家如果内外安适,使国君专横息情,往往会走向灭亡。
D.文章既举事实,又讲道理,逐层推论,逻辑严密:语言上多采用排比句和对仗句,使文章错落有致,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小题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斯人(______________)    
(2)天下之乐而乐(______________)
(3)自数年之后(______________)    
(4)外不闭(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B.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C.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D.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安用重法邪?
【小题4】结合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1)甲文“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强烈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情。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_________________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略无处(_________) (2)不见月(_________)
(3)素绿潭(_________) (4)林寒涧(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小题3】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小题4】请根据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两文描写三峡时在内容和写作技巧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链接材料:《宜都记》节选 )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褻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睛,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2)乎众矣
(3)忆年少时
(4)余以为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A.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湖中荷花尽作飘摇
B.学不思则罔/可远观不可褻玩焉
C.陶后有闻/妍明媚,袅娜多姿
D.荷花雨所洗/余以妙绝
【小题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每 至 夏 日 临 湖 赏 荷 便 欣 然 忘 食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小题5】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_____”,(乙)段赞荷为“____”。(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通过描写荷花的美丽动人表达作者对荷花___________的之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
(2)自枉屈(______)
(3)往见郭隗先生(______)
(4)天下必以王为能马(______)
【小题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士争凑燕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小题4】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