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三峡》的作者,字善长,北魏地理家、散文家。《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代文学家。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
(3)蒙络摇缀 (4)斗折蛇行
【小题3】分别从《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文中找出描写江水或潭水十分清澈的语句。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5】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斗折蛇行”中的“蛇”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
B.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
D.群臣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选自《三峡》)
(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c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3分)
(1)隐天蔽日:____(2)或王命急宣:____ (3)有峰东环而下:____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渡一溪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
B.即清碧之下流也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 |
C.与对崖骈突如门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
D.上耸下削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小题5】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略无阙处( ) (2)夏水襄陵( )
(3)不以疾也( ) (4)属引凄异 ( )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
广告语: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溪北蹑⑤冈西上,二里,有马鬣在左冈之上,为阮尚宾之墓。从其后西二里,蹑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①派:量词。②界:膈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自非亭午夜分 自:____________
(2)沿溯阻绝 沿: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3】语段(甲)中“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中的“趣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4】语段(甲)(乙)同是写山水,在内容和材料的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1)略无阙处 阙:_____________ (2)自非亭午夜分 自:_____________
(3)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____ (4)虽乘奔御风 奔:_____________
(5)属引凄异 引:_____________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3】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小题4】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 阙:通“缺”,空隙、缺口 |
B.沿溯阻绝 沿:逆流而上 |
C.虽乘奔御风 虽:即使 |
D.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 |
A.回清倒影 翻译: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
B.良多趣味 翻译:有很多趣味 |
C.虽乘奔御风 翻译:即使是奔跑,驾着疾风 |
D.哀转久绝 翻译: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
A.本文先写三峡峡长山高的雄伟气象,后写水的清澈舒缓,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
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重点表现夏季江水仍然湍急流动,但飞溅着白色浪花,气势已然不同;潭深水碧,倒映着各种景物,又多了一份沉静和优美。 |
C.文章结尾引用渔者歌辞来表现山猿哀鸣,反映了古代劳动者生活的悲苦。 |
D.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七言,灵活多变,整饬华美,韵律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读来有抑扬顿挫之感。 |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①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④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委:抛弃、丢掉。②手版: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③仕:指做官。④媚:取悦、巴结。
【小题1】划线词语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敦颐独与之辩 | B.有狱久不决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
C.濯清涟而不妖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 D.可爱者甚番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小题3】用“/”画出(乙)段画线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敦颐至一讯立辨
【小题4】(甲)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
【小题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结合(甲)文,谈谈(乙)文中的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为: (2)宜:
2、翻译下列语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
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这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无丝竹之乱耳 (4)无案牍这劳形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语句填空。(2分)
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陋。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