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独高垂,如匹练界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之下流也。从溪北蹑冈西上,二里,有马鬣在左冈之上,为阮尚宾之墓。从其后西二里,蹑峻凌崖。其崖高穹溪上,与对崖骈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①派:量词。②界:膈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非亭午夜分 自:____________
(2)沿溯阻绝    沿: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3】语段(甲)中“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中的“趣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4】语段(甲)(乙)同是写山水,在内容和材料的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5 12:56: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峰路转(回:曲折,回环)
B.佳木而繁阴(秀:秀丽)
C.泉香而酒(洌:清)
D.杂然而前者(陈:陈列,摆开)
【小题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文: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译文: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消散,山谷就显得明亮了。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小题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采用了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的移步换景手法,让人如临其境、耳目一新。
B.第②段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C.第③段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等场景。
D.第④段在叙事中融入了更多的议论和抒情,托出全文的主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沿溯阻(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王命急宣
(3)然十二峰者不可(____________)见
【小题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小题3】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甲:
乙:
【小题4】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二)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节选自白居易《游大林寺序》)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释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无阙处/雄才大B.巘多生怪柏/深恶痛
C.清荣峻茂,多趣味/居心不D.虽乘奔御风,不以也/痛心
【小题2】把语段(一)中划曲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小题3】语段(一)中第二段是如何描写三峡夏季水势的浩大与迅猛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小题4】语段(一)中划直线句子引用渔者的歌谣和语段(二)中诗人即兴写的四句诗的作用有何不同?

同类题5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九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B.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C.佛作手取物状   引:弯
D.以一铜佛案上   置:安放
【小题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言/术乃败
B.当求之上流/而装金
C.闻笑曰/沿河求
D.石性坚重/悟其盘中之丸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最先以庙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
B.甲文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C.乙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河间的游僧用科学的方法诊断病情、治病救人却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的故事。
D.乙文可用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概括文中“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这句话的含义,以比喻外表华美,里面一团糟。
【小题4】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