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吕氏春秋》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小题1】下列对句中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振奋
B.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修养
C.孙叔敖疾 疾:疾病
D.王数封我矣 数:多次(或屡次)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A.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B.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C.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D.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小题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B.《诫子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燥。
C."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不受;他教导儿子,让儿子接受利地。
D.乙文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远见,做人不可贪心不足,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
【小题4】将甲文选段中画横线的子翻成现代汉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0 02:4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因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窃笑之,日:“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日:“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咤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于是苏秦并相六国。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改动)

(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B.所动心忍性  威天下不兵革之利
C.人则无法家士 行乱其所为
D.后喻 学不思则罔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3】(甲)文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小题4】(乙)文中的事例能作为证明(甲)文观点的事实论据吗?为什么?

同类题3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官,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其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勿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有删改)

(注)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 发:打开。⑤橐(tuó):口袋的一种。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岂不大丈夫哉(是)B.得志,与民之(遵循)
C.御史学官(到)D.属吏伏谒(都)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倒悬/父命B.独行道/迁淳安知县
C.顺为正者 /谒当属礼D.是焉得大丈夫乎/昨闻海令母寿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又破有立。
B.甲文中孟子先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C.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中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乙文通过“布袍脱粟,艺蔬自给”和胡宗宪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海瑞生活的清贫。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
(2)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小题5】包拯、海瑞在民间人称“包青天”“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