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观夫高祖之所以①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④;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⑤,此子房⑥教之也。当淮阴⑦破齐而欲自王⑧,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⑨?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注释) ①所以:……的原因。 ②项籍:指项羽。③轻:轻易。④锋:军队的锐气。⑤弊:疲困。⑥子房:张良。 ⑦淮阴:指韩信。⑧王:称王。⑨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百里奚举于市 (2)空乏其身
(3)行拂乱其所为 (4)见于词色
【小题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小题3】甲文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小题4】甲文通过列举几位古代贤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____;乙文通过高祖和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就大业者自身应该具备的素质是_____。(每空限填2字)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①。龙井②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④,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⑤,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淮海集》)
注释:①会稽:今浙江绍兴。②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③ 篮舆:竹轿。④ 惠因涧:山:涧名。【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猿则百叫无绝/绝巘多生怪柏(《三峡》) | B.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三峡》) |
C.蝉则千转不穷/石又再转(《河中石兽》) | D.急湍甚箭/缀行甚远(《狼》) |
(1)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2)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小题3】面对富春江畔的秀山丽水,作者不禁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请找出这句话,并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小题4】乙文中称山中“皆寂不闻人声”,又说“流水激激悲鸣”,是否前后矛盾?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3)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已,曰奉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俶尔远逝,往来翁忽。 (忽然) | B.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乐) |
C.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年轻人) | D.以其境过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认为,以为) |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题3】选文第②段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潭水的清澈?第③段写谭水的及岸势,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有龙则灵(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________)
(3)可以调素琴(________)
(4)宜乎众矣(________)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①。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②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③。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逾)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知友:朋友。②得无:莫非。③疾耕:努力耕田。【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
(2)国人道之(________)
(3)闻之于宋君(________)
(4)人不对(________)
【小题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停顿。
宋 君 令 人 问 之 于 丁 氏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 《狼》)
(3)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小题4】甲乙两文分别给了你什么启示?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杞人忧天》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其人舍然大喜”中“舍”字用法不同的是( )
A.止有剩骨 | B.其一犬坐于前 |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D.尊君在不 |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小题3】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什么?如果换个角度,你还会有怎样的理解呢?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④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⑤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⑥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⑦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⑧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①太祖:指曹操。②比:连续。③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④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⑤促:赶快。⑥亟(ji):赶紧。⑦敌:对手。⑧纵:纵然。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以”与“绣以精兵追诩军”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B.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
C.策之不以其道 |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狄青为枢密副使,宣抚①广西。时侬智高②守昆仑关。青至宾州,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燕③将佐,次夜燕从军官,三夜飨军校。首夜乐饮彻晓。次夜二鼓时,青忽称疾,暂起如内。久之,使人谕孙元规④,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使人劝劳座客。至晓各未敢退忽有驰报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矣。”
(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抚: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区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②侬智高:宋朝壮族首领。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③燕:通“宴”,宴请。④孙元规:宋朝会稽人,为湖南安抚使兼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安抚使。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小信未孚
(2)小大之狱
(3)数使人劝劳座客
(4)青忽称疾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1)小大之狱 狱: (2)吾妻之美我者 美:
(3)望其旗靡 靡: (4) 闻寡人之耳者 闻:
【小题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属予作文以记之 |
B.皆朝于齐 于是入朝见威王 |
C.一鼓作气 而或长烟一空 |
D.望其旗靡,故逐之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小的信用不能被神灵所信服。 理解:这是曹刿和庄公关于治理国家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治理国家的先决条件。 |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第二次会减弱;第三次就穷尽了。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气势最初时最旺盛的道理。如今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一鼓作气”来形容做事时要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
C.王之蔽甚矣。 翻译: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理解:这是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的结论,以此来讽谏齐王。 |
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理解: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邹忌对自己的形貌非常满意,有自恋倾向。
【小题4】曹刿和邹忌的劝诫都是成功的。曹刿入朝见国君,以“_______”引导国君一步步思考,逐渐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邹忌则用了类比的方法,让国君形象地认识到_______的重要性。(第一空用原文,第二空用自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