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逾)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知友:朋友。②得无:莫非。③疾耕:努力耕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其家穿井(________)
(2)国人之(________)
(3)之于宋君(________)
(4)人不(________)
【小题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停顿。
宋 君 令 人 问 之 于 丁 氏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 《狼》)
(3)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小题4】甲乙两文分别给了你什么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0 05:49: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①选自《世说新语笺疏》。②轩冕:轩,车子。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乘轩服冕,此处指贵官。③废书:放下书。④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小题1】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
(1)陈太丘与友行 (2)华捉而掷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小题3】《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请你结合原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小题4】《管宁割席》中,管宁身上具有什么优秀的品质?(请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列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小题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相数十步  一狼径
B.狼不敢    跑号如
C.目似瞑,暇甚 甚仓皇
D.狼之并驱如 令嗥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小题3】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节选自《聊斋志异》,“聊斋”指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述奇异的故事”之意。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C.(甲)文中的“屠”是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乙)文中的“竖”是“童仆”的意思,“牧竖”指牧童。
D.(甲)文“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和(乙)文“跑号如前状”都是倒装句。
【小题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无处(通“缺”,中断。)
B.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C.虽乘御风(飞奔的马)
D.每至晴初旦(下霜)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峡七百里中/非亭午夜分
B.春冬时/已而细柳
C.湍绿潭/可以调
D.乘奔御风/我之死,有子存焉
【小题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翻译: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趣味。
B.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翻译: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D.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翻译: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本来就是可以被偷袭和俘虏的。
【小题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峡》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周亚夫军细柳》一文在写作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特别是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凸显人物的特点。
D.《愚公移山》一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

同类题5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注释)  ①所以:……的原因。 ②项籍:指项羽。③轻:轻易。④锋:军队的锐气。⑤弊:疲困。⑥子房:张良。 ⑦淮阴:指韩信。⑧王:称王。⑨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百里奚于市  (2)空乏其身
(3)行乱其所为  (4)于词色
【小题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小题3】甲文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小题4】甲文通过列举几位古代贤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____;乙文通过高祖和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就大业者自身应该具备的素质是_____。(每空限填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