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小大之 : (2)吾妻之我者  
(3)望其旗 : (4) 寡人之耳者 
【小题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战 属予作文记之
B.皆于齐   于是入见威王
C.鼓作气   而或长烟
D.望其旗靡,逐之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也
【小题3】以下选项对于原文划线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小的信用不能被神灵所信服。
理解:这是曹刿和庄公关于治理国家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治理国家的先决条件。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第二次会减弱;第三次就穷尽了。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气势最初时最旺盛的道理。如今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一鼓作气”来形容做事时要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C.王之蔽甚矣。
翻译: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理解:这是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的结论,以此来讽谏齐王。
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翻译:次日,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觉得徐公不如自己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理解: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邹忌对自己的形貌非常满意,有自恋倾向。
【小题4】曹刿和邹忌的劝诫都是成功的。曹刿入朝见国君,以“_______”引导国君一步步思考,逐渐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邹忌则用了类比的方法,让国君形象地认识到_______的重要性。(第一空用原文,第二空用自己的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9:5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回答各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____   (2)潭中鱼百许头:_______________
(3)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   (4)而从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题3】文中第①至第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_________、______和潭边气氛。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的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高兴愉悦的心情。

同类题3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注释:①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②媵人:陪嫁女。③缊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学而不思则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之者不如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
(3)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___________________    
(4)同舍生皆绮绣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小题3】依据对(甲)、(乙)两段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段是典型的__________体,表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乙)段则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突出“余之勤且艰”的求学经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或日:“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日:“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注释)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 许:赞同B.子子孙孙无穷也 匮:穷尽
C.山北之塞 惩:惩罚D.公犹夷不能 决:决断或决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汝心固,固不可彻
A.投诸渤海B.甚矣,汝不惠C.家人有止者曰D.公善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小题5】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 径 通 之 设 栏 护 之 又 何 忧 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