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_______
(2)名之者谁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
D.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小题4】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
【小题5】(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①蒙络摇缀(_________) ②俶尔远逝(__________)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 ④凄神寒骨(__________)
【小题2】解释①②两题,用“/”符号将文中画线句在标点符号处标记。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小题3】第④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杂然相许许:______
(2)荷担者三夫荷:______
(3)帝感其诚感: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汝之不惠/虽我之死 |
B.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 |
C.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 |
D.以残年余力/河曲智叟亡以应 |
吾与汝毕力平险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小题5】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