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左传曹刿论战》节选)
(乙)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③,子女不饬④,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商君列传》节选)
(注释) 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②浅:狭、窄小。③ 修:设置 ④饬:谨慎、恭敬。【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齐师伐我 ___________ ②期年而有扈氏服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肉食者谋之 何陋之有 | B.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C.何以战 以光先帝遗德 | D.忠之属也 属于作文以记之 |
(1)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
【小题4】请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标出两处)
于 是 乎 处 不 重 席 食 不 贰 味
【小题5】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谈谈你对曹刿、夏后伯启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①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②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③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注释:①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②媵人:陪嫁女。③缊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
(3)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___________________
(4)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小题3】依据对(甲)、(乙)两段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段是典型的__________体,表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乙)段则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突出“余之勤且艰”的求学经历。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有仙则名(__________) ②不蔓不枝(__________) ③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__)
④但微颔之(__________) ⑤但手熟尔(__________) ⑥竟不可得(__________)
⑦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甲]言家事
诸葛亮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注释:①后主:刘备之子,名禅(shàn),小名阿斗。继位之后由诸葛亮辅佐。②余饶:宽裕。③仰:依赖。④不别治生:不需要另谋生计。⑤赢:充盈。[乙]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小题1】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悉仰于官(全部) | B.及卒,如其所言。(死、去世) |
C.非学无以广才(广大) | D.险躁则不能治性(修养) |
A.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 B.静以修身 |
C.屠惧,投以骨。 | D.非志无以成学 |
若 臣 死 之 日 不 使 内 有 余 帛 外 有 赢 财 以 负 陛 下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小题5】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让诸葛亮定格为智慧的化身。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写两点)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___________ 食:____________ 临:____________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只是 |
B.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同,一样. |
D.才美不外见 外见:外面看不见 |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而且 |
B.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
C.执策而临之 临:靠近 |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 |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旗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蛤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敝,然而不听。今晨观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
(1)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加点字 |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 字义选项 |
①墨子怒耕柱子 | A.气势盛 B.怨恨 C.生气,发怒 | |
②我无愈于人乎 | A.病好 B.胜过 C.更加 | |
③日夜恒鸣 | A.平常,一般 B.永久的 C.经常,常常 | |
④口干舌敝 | A.坏,破旧 B.疲劳 C.遮蔽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
②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3)甲文和乙文的第一段文字采用了类似的手法引出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生活中也常有“口千舌敝,然而不听”的事情,除乙文的第二段文字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情形?请说出两种。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正义》)
(乙)善问者,如攻①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也,相说以解③;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②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纹理不顺的部分,本句中比喻难处。③相说以解:互相脱离并分解,喻指先易后难,逐渐解决问题。说,通“脱”,脱落。【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反也
(3)学学半 (4)及其久也
【小题2】与甲文“其此之谓乎”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 B.何陋之有 |
C.渔人甚异之 | D.大道之行也 |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小题4】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在谈论做学问的道理时,(甲)文以“食佳肴”作比,(乙)文用“攻木”“撞钟”作比,使人易于理解。请你也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一下自己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甲)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读书忌“二物”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饮酒滑稽②者游。旬朔③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④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选自《精骑集·序》)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善辩。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③旬朔:古时十日为一旬,泛指较长的时间。旬,十天。朔,农历的每月初一,也指一个月。④囊时:昔日。⑤必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阅数次。寻绎:思考。数终:多遍,多次。【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教然后知困(2)然后能自反也(3)不知其旨也
【小题2】翻译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故曰:教学相长也。
【小题3】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小题4】(甲)文的结论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小题5】读完上面两则短文,请你就“学习”谈谈你的切身体会,谈出其中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