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谁?庐陵欧阳修也。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亦忧   进:在朝廷做官B.树林阴   翳:遮盖
C.太守谁   谓:为,是D.此   客:客人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物喜   钱覆其口
B.而不知人乐   水陆草木
C.醉能同乐   如土石何
D.余强饮三大白别   学不思则罔
【小题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A.我常常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会是什么心情呢?
B.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会是什么心情呢?
C.我常常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是为什么呢?
D.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是为什么呢?
【小题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段选文都提到了“乐”或“喜”。甲文表达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乙文抒发与民同乐的理想,丙文写到偶遇知音的惊喜。
B.三段选文都包含复杂情感。甲文在传达爱国爱民之情时暗含悲凉慷慨,乙文抒发乐百姓之乐时又有政治失意的苦闷,丙文表达遇知音的喜悦也有终是路人的悲哀。
C.三段选文都将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甲文抒情和议论交融,乙文叙事和写景辉映,丙文叙事和抒情融合。
D.三段选文皆有否定句。甲文用“不”“微”表达自己明确的态度和追求,乙文用“不知”传达内心孤寂,丙文借舟子的“莫说”表达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逸致。
当前题号:1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下面三段文言文,分别节选自《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的末段,阅读后完成各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乌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指朝廷。
B.斯人 微:少。
C.树林阴 翳:遮盖。
D.此 客:客居。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处江湖远则忧其君   马千里者
B.醒能述文者   其境过清
C.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真无马邪
D.余强饮三大白别   国险民附
【小题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A.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B.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C.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D.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段短文中,面对世事或人生的浮沉,作者的情感有别:甲文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乙文的随遇而安中是怡然平和;丙文的率性任真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B.三段短文中的一些句子表达也颇有深意:甲文“微斯人,吾谁与归”暗含滕子京,以此规劝勉励好友;乙文末“太守谓谁”的问与答,解开全篇悬念,余音绵绵;丙文“问其姓氏”而不言姓氏,则暗含诀别之意、家国之思。
C.三段短文的表达方式各有异同:甲文以议论、抒情为主;乙文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丙文在叙事中穿插了大量的人物描写。
D.三段短文中都有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甲文是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乙文则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丙文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包含了作者对“痴”字的称赏。
当前题号:2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月色入 足不出 千家万
B.然起行 欢鼓舞 喜若狂
C.竹柏影 遮天地 气山河
D.欣然起 千里之各业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欣赏月亮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理解:月色如此美好,怎能没有知己好友一起欣赏?苏轼便想起了好友张怀民,立刻动身前往承天寺。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并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下的一汪积水中,藻类荇菜交错纵横,就像那竹柏的影子。
理解:在如水的月光中,庭院中的一切都美极了。就像水中的藻、荇,也都如竹柏一般。
【小题3】画家华秋岳(华岩)曾以《记承天寺夜游》内容为主题作画,诗人孙衣言为其题诗。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填空。

[链接材料]

华秋岳画苏子瞻夜游承天寺访张怀民润臣索诗

清·孙衣言

世间白日争红尘,那识人境有清绝。黄州秃翁物外游,令我喜对华岩笔。

西掖官居蓬岛寒,门前写影万琅玕。尽日清风无客至,今宵明月与谁看。

注:①[红尘]形容繁华。②[黄州秃翁]指苏轼。③[西掖]中书省。④[写影]投下影子。⑤[琅玕]翠竹的美称。
诗人用“①”二字形容承天寺月夜之景,用“物外”二字高度评价苏轼、怀民的“闲人”之心,用“②”一句表达了对二人相知相契的歆羡,以及知己难求的感慨。
当前题号:3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小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yū)泥
B.陶后(xiān)有闻
C.怀民亦未(qǐn)
D.水中藻、(xìng)交横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陶后有闻
清涟而不妖
无与为乐者
竹柏影也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4】甲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当前题号:4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文言文阅读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晓雾将: (2)夕日欲
(3)无与为乐者:  (4)怀民亦未
【小题2】下列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闲人”,意为清闲的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以及自我排遣的旷达。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4】《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前题号:5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与“相与步于中庭”中“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心志B.其一坐于前C.虽乘御风D.一狼其中
【小题2】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当前题号:6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文言文阅读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余一小舟    拏:撑
B.日更定 是:这
C.之者谁 名:命名
D.醉翁之 意:情意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望蔚然而深秀者/何陋
B.余强饮三大白别/有闻传之者
C.太守与客来饮此/告之
D.西南诸峰/居庙堂之高则忧
【小题3】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A.山路回转,有一座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立在泉水上,是醉翁亭。
B.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水上方的亭子,是醉翁亭
C.山峰回环,山路崎岖,有一个亭子,上面的鸟张开翅膀,高踞在泉水上方,是醉翁亭。
D.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像鸟的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小题4】下列对选文文意理解概括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文字都有叙事。甲文写“我”独自一人到湖心亭赏雪,乙文写太守与客人到醉翁亭饮酒。
B.两段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的是天云山水一片混沌的景色,乙文写的飞流直下的山间泉水。
C.两段选文都寄情山水。甲文痴迷于深夜西湖的美丽雪景,表现出愤世嫉俗、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乙文写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画线句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神兼备;乙文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动静交织,有声有色,描绘了醉翁亭的优美环境与奇丽景色。
当前题号:7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②,大块③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高谈转清。开琼筵④以坐花,飞羽觞⑤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注释]①逆旅:客舍。迎客止歇,所以客舍称逆旅。逆:迎接。旅:客。②阳春:和煦的春光。召:召唤,引申为吸引。烟景:春天气候温润,景色似含烟雾。③大块:大地,大自然。④琼筵:华美的宴席。坐花:坐在花丛中。⑤羽觞:古代一种酒器,作鸟雀状,有头尾羽翼。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 
(2)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
(3)幽赏未(______________) 
(4)有以也(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欣起行 后知生于忧患
B.开琼筵坐花 请军礼见
C.念无与乐者 欢几何
D.自康乐以来   独惭康乐
【小题3】翻译下列语句。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小题4】(甲)写夜游,(乙)文写夜宴,结合内容说说其目的有什么不同?
当前题号:8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这首词通篇气概豪迈,请从“狂、卷、挽”三个词中任选一个,说说它是怎样体现豪迈之情的。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每阕不超过四个字)
上阕:     下阕:
【小题2】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