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每阕不超过四个字)
上阕:     下阕:
【小题2】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22 02:47: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缒(zhuì)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石投入水中,这是测水深的方法。④掬(jū):捧。⑤馀甘:橄榄。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B.神寒骨(凄凉)
C.俯仰数谷 (越过)D.不复甚(睡)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底 折处辄B.潭中鱼百许头  其源殆熟物
C.潭西南望 循山D.其境过清 书付过
【小题3】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却将水、鱼各尽其妙,令人叫绝。
B.乙文“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字,写出了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及作者的感受。
C.甲、乙两文作者同属“唐宋八大家”,同处被贬之时,故所抒之情也完全一样。
D.甲、乙两文自然流畅,层次井然,又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富有诗情画意。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同类题2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予至扶风之明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扶风:凤翔府。②弥:整、满。③乙卯:农历四月初二。④甲子:农历四月十一。⑤丁卯:农历四月十四。⑥忭(biàn):高兴,快乐。⑦属:同“嘱”,意为劝酒。⑧荐饥:连续饥荒。
【小题1】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B.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C.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D.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小题2】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予至扶风明年
B.太守自也   太守
C.明年,政通人和 三月乙卯乃雨
D.杂然前陈者 不知人之乐
【小题3】选出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伛偻”指老人,类似的词还有“黄发”等;“提携”指小孩,类似的词还有“垂髫”等。
B.甲段中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C.乙文中,从“弥月不雨”到“乃雨”“又雨”到“大雨”,雨患成灾,作者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而喜,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大同思想。
D.甲文作者紧扣一个“醉”字,一个“乐”字,抒发情感;乙文作者紧扣一个“雨“字,一个“喜”字,体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位文学家在政治上有何共同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行香子·述怀

弥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①隙中驹:如快马驰过缝隙。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②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③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④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
对上面两首古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一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行香子》中“无尘”写出夜气清新,“如银”写出月光皎洁。这两句营造幽静的氛围,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C.《水调歌头》中的“归去”指飞上月宫,《行香子》中“归去”指归隐田园。
D.两首诗都以议论表达人生感悟,《水调歌头》表达对人世悲欢离合的释然,《行香子》写人生苦短、名利永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