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余拏一小舟 拏:撑 |
B.是日更定 是:这 |
C.名之者谁 名:命名 |
D.醉翁之意 意:情意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何陋之有 |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有闻而传之者 |
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告之于帝 |
D.其西南诸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A.山路回转,有一座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立在泉水上,是醉翁亭。 |
B.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方的亭子,是醉翁亭 |
C.山峰回环,山路崎岖,有一个亭子,上面的鸟张开翅膀,高踞在泉水上方,是醉翁亭。 |
D.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像鸟的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
A.两段文字都有叙事。甲文写“我”独自一人到湖心亭赏雪,乙文写太守与客人到醉翁亭饮酒。 |
B.两段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的是天云山水一片混沌的景色,乙文写的飞流直下的山间泉水。 |
C.两段选文都寄情山水。甲文痴迷于深夜西湖的美丽雪景,表现出愤世嫉俗、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乙文写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
D.画线句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神兼备;乙文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动静交织,有声有色,描绘了醉翁亭的优美环境与奇丽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