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月色入 足不出 千家万
B.然起行 欢鼓舞 喜若狂
C.竹柏影 遮天地 气山河
D.欣然起 千里之各业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欣赏月亮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理解:月色如此美好,怎能没有知己好友一起欣赏?苏轼便想起了好友张怀民,立刻动身前往承天寺。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并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下的一汪积水中,藻类荇菜交错纵横,就像那竹柏的影子。
理解:在如水的月光中,庭院中的一切都美极了。就像水中的藻、荇,也都如竹柏一般。
【小题3】画家华秋岳(华岩)曾以《记承天寺夜游》内容为主题作画,诗人孙衣言为其题诗。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填空。

[链接材料]

华秋岳画苏子瞻夜游承天寺访张怀民润臣索诗

清·孙衣言

世间白日争红尘,那识人境有清绝。黄州秃翁物外游,令我喜对华岩笔。

西掖官居蓬岛寒,门前写影万琅玕。尽日清风无客至,今宵明月与谁看。

注:①[红尘]形容繁华。②[黄州秃翁]指苏轼。③[西掖]中书省。④[写影]投下影子。⑤[琅玕]翠竹的美称。
诗人用“①”二字形容承天寺月夜之景,用“物外”二字高度评价苏轼、怀民的“闲人”之心,用“②”一句表达了对二人相知相契的歆羡,以及知己难求的感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8 10:50: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至湖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至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选自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湖:指西湖。②奚童:童仆。③林处士:指林逋,宋代隐士,归隐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放鹤亭在孤山北,为其放鹤处。④沮洳(jù rù):低湿的地带。⑤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⑥梵呗:佛教作法事时的赞唱之声。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西 行 过 陆 宣 公 祠 左 右 有 居 人 数 十 家 灯 火 隐 见 林 薄。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无与为乐者 ⑵相与步于中庭 ⑶一奚童 ⑷已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欣然起     ②夫君子之
B.①余湖上     ②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C.①余兴跃然           ②鱼细石,直视无碍
D.①惟凤林寺钟声寥寥也 ②求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
【小题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乙文第一段重在写景抒情,展现了一幅清朗的湖山月夜图;第二段重在感叹议论,今昔对照,发人深思,突出了本篇游记的主旨。
B.“庭下如积水空明”“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空灵清澈。“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空”字写出了一阵夏雨过后,山色之纯净,一片青翠欲滴,别无杂色。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与张怀民相同际遇,相似处境,“亦未”蕴含欣喜之情,因为怀民似乎与自己心有灵犀。“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作者对隐士林逋的高洁品性十分仰慕,“徘徊”流露出一片缅怀的深情。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情感尽在其中。“相与慨叹久之”则暗含了作者寄情山水后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同类题3

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小题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无与为乐者
(2)吾在,水决不能败城
(3)太守犹不涂潦
(4)使官吏分堵以守
【小题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小题4】(甲)文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同类题4

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金山夜戏

(张岱)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傒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注)①晡:午后三点至五点.②噀(xùn)含在嘴里喷出。③漆静:昏暗、宁静。④傒(xī):家奴。⑤韩蕲王:即韩世忠,南宋名将,民族英雄.⑥喧阗:喧哗,热闹。⑦摋(sà):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无与为乐者(______) (2)竹柏影(______)
(3)余镇江往究(______) (4)剧完,将曙(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余呼小傒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
【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乐者   视何许人
B.处无竹柏     以事何时至
C.欣起行 翕张口
D.庭下积水空明 疏疏残雪
【小题4】(甲)、(乙)两文中的“月”分别对苏轼和张岱有什么影响?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本文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月”“议月”结构全篇,书写了作者独特的心境。下列苏轼咏月的名句中,最贴近本文心境的一句是(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小题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藻荇泛指水草,在此是指_____________ 。
【小题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表现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阅读文章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了解作者及所处的背景。此文是苏轼在遭遇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后写的。被贬黄州,近于流放。请你认真品读上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