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
(3)念无与为乐者: (4)怀民亦未寝:
【小题2】下列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
B.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
C.这篇随笔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
D.“闲人”,意为清闲的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以及自我排遣的旷达。 |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4】《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与“相与步于中庭”中“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苦其心志 | B.其一犬坐于前 | C.虽乘奔御风 | D.一狼洞其中 |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余拏一小舟 拏:撑 |
B.是日更定 是:这 |
C.名之者谁 名:命名 |
D.醉翁之意 意:情意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何陋之有 |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有闻而传之者 |
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告之于帝 |
D.其西南诸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A.山路回转,有一座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立在泉水上,是醉翁亭。 |
B.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方的亭子,是醉翁亭 |
C.山峰回环,山路崎岖,有一个亭子,上面的鸟张开翅膀,高踞在泉水上方,是醉翁亭。 |
D.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像鸟的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
A.两段文字都有叙事。甲文写“我”独自一人到湖心亭赏雪,乙文写太守与客人到醉翁亭饮酒。 |
B.两段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的是天云山水一片混沌的景色,乙文写的飞流直下的山间泉水。 |
C.两段选文都寄情山水。甲文痴迷于深夜西湖的美丽雪景,表现出愤世嫉俗、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乙文写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
D.画线句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神兼备;乙文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动静交织,有声有色,描绘了醉翁亭的优美环境与奇丽景色。 |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是日更定矣
(2)上下一白
(3)是金陵人,客此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张岱旅居杭州,正值此地多日大雪,在万籁俱寂的夜色中乘船至湖心享观赏雪景。 |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同时起了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的作用。 |
D.本文浓墨重彩地渲染雪景之美,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②,大块③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④以坐花,飞羽觞⑤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注释]①逆旅:客舍。迎客止歇,所以客舍称逆旅。逆:迎接。旅:客。②阳春:和煦的春光。召:召唤,引申为吸引。烟景:春天气候温润,景色似含烟雾。③大块:大地,大自然。④琼筵:华美的宴席。坐花:坐在花丛中。⑤羽觞:古代一种酒器,作鸟雀状,有头尾羽翼。【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
(3)幽赏未已(______________)
(4)良有以也(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然后知生于忧患 |
B.开琼筵以坐花 请以军礼见 |
C.念无与为乐者 为欢几何 |
D.自康乐以来 独惭康乐 |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小题4】(甲)写夜游,(乙)文写夜宴,结合内容说说其目的有什么不同?
①好一个安塞腰鼓!
②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小题1】“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使用,有何表达作用?【小题2】“好一个安塞腰鼓!”改为“安塞腰鼓好啊!”好不好?为什么?
【小题3】第③段中运用了两个人称代词“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4】联系上下文,说说以下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①但是:
②看!——
③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_________;旋风一样,_________;乱蛙一样,_________;斗虎一样,_________。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一一安塞腰鼓!
④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⑤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⑥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⑦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⑧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⑨好一个安塞腰鼓!
【小题1】请选出填入第③段画线处最恰当的句子排列顺序。( )骤雨一样,_________;旋风一样,_________;乱蛙一样,_________;斗虎一样,_________。
①是强健的风姿 ②是急促的鼓点 ③是闪射的瞳仁 ④是飞扬的流苏 ⑤是蹦跳的脚步
A.②⑤①③④ | B.⑤②③④① | C.④②⑤③① | D.②④⑤③①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这首词通篇气概豪迈,请从“狂、卷、挽”三个词中任选一个,说说它是怎样体现豪迈之情的。【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每阕不超过四个字)上阕: 下阕:
【小题2】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