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倶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    (2)醉翁之不在酒(______________)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____________)  (4)湖中人鸟声倶(_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与“山之僧曰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B.何陋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小题4】《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 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小题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念无与乐者 (此句标一处)
(2)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此句标两处)
【小题2】解释下面句加点中字的意思。
(1)怀民亦未(______)
(2)竹柏影也(______)
(3)余寓居惠州嘉祐寺(______)
(4)兵阵相接(_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小题4】甲文中“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小题5】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当前题号:2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①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②。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③。道中迷雾冰滑,磴④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⑤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姚鼐《登泰山记》节选)

注释 ①环水:即中溪,俗称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东面南流。②天门:泰山峰名。③云:语气助词。④磴dèng。⑤徂徕(cú lái):山名,在泰安东南。
【小题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B.晓雾将  歇:消散
C.东谷入  循:顺着
D.而半山雾若带然  居:居然
【小题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小题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写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B.甲、乙两文都写了清澈见底的水流。
C.甲、乙两文都写了景物的颜色。
D.甲文写了动物的活动,而乙文则写了人的活动。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当前题号:3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无丝竹之乱
B.个柏影也 石性坚重
C.相步于中庭    念无为乐者
D.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虽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乐者 以顺流下矣
B.相与步中庭 我如浮云
C.但少闲人吾两人者耳 其言
D.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肃拜蒙母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三句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夜游的时间,夜游的原因和地点。
B.第四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庭前清水和皎洁月光。
C.第五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D.本文包含了各种微妙的情感:贬墒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当前题号:4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意思。
(1)余一小舟(_______)
(2)上下白(________)
(3)是金陵人,此(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清幽、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做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地正面描写。
D.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当前题号:5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不可久  居:停留
C.日光下  澈:清澈
D.便还家  要:同“邀”,邀请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佁不动    则天下之事
B.不复出    二石兽并沉
C.岸势犬牙差互 余人各复延至
D.有良田美池桑竹属  何陋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A.渔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根本就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大家都感叹惋惜。
B.(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汉朝,无论魏晋两朝。他们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渔人,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C.渔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才(发现自己)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这人把自己见到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D.(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这人把自己听闻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小题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B.从乙文“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生活。
C.甲、乙两文的作者在仕途上都曾遭受挫折,所以两篇文章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
D.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第二段侧重于描写,乙文第二段侧重于叙述。
当前题号:6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下列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毳衣炉火(______)
(2)余一小舟(______)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
(4)余强饮三大而别(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D.文章开篇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作者选择“人鸟声俱绝”时去赏雪,可见他与众不同的情趣。
【小题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

(链接)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1]之胜境,静者[2]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释)[1]都邑:都会城镇。[2]静者:喜欢清静的人。
当前题号:7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注释)①是岁:这一年,指宋神宗元丰五年。②望:阴历每月十五日。③雪堂: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④临皋:亭名。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⑦顾:但是。⑧安所:从什么地方。⑨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件事。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
⑵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小题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状如松江鲈 山水美,古来共谈
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东皋薄暮
C.岁十月之望 日暮乡关何处
D.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微颔之
【小题4】请将(乙)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当前题号:8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列小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欣然起行____
相与步于中庭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妙在何处?
【小题4】文章结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怎样理解?
当前题号:9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所雇用的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心之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折蛇行 (4)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小题3】读(乙)文第二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
从雷峰塔出发→在_______洗脚→在龙井亭休息→终点是________。
【小题4】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点。请结合划线语句,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明。
当前题号:10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