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运逝,往采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湮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待: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遭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经历蛮地瘴疠之苦。⑥湮(yīn)厄。⑦蕴:积聚。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潭中鱼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3】语段(一)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小题4】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一)作者感到“凄神寒骨”原因。
当前题号:1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文言文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絡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题1】解释加点词:
(1)潭中鱼可百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3)佁然不动
(4)如鸣佩环,心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题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小题4】第④段中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当前题号:2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潭中鱼百许头   可:________ (2)悄怆幽   邃:________
(3)皆空游无所依   若:________ (4)竹取道   伐: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可知源   ②真不知马也(《马说》)
B.①其境过清   ②去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
C.①记之而去   ②见渔人,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D.①佁不动 ②知困,后能自强也(《礼记·虽有佳肴》)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4】文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小题5】本文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谁?庐陵欧阳修也。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亦忧   进:在朝廷做官B.树林阴   翳:遮盖
C.太守谁   谓:为,是D.此   客:客人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物喜   钱覆其口
B.而不知人乐   水陆草木
C.醉能同乐   如土石何
D.余强饮三大白别   学不思则罔
【小题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A.我常常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会是什么心情呢?
B.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会是什么心情呢?
C.我常常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是为什么呢?
D.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是为什么呢?
【小题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段选文都提到了“乐”或“喜”。甲文表达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乙文抒发与民同乐的理想,丙文写到偶遇知音的惊喜。
B.三段选文都包含复杂情感。甲文在传达爱国爱民之情时暗含悲凉慷慨,乙文抒发乐百姓之乐时又有政治失意的苦闷,丙文表达遇知音的喜悦也有终是路人的悲哀。
C.三段选文都将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甲文抒情和议论交融,乙文叙事和写景辉映,丙文叙事和抒情融合。
D.三段选文皆有否定句。甲文用“不”“微”表达自己明确的态度和追求,乙文用“不知”传达内心孤寂,丙文借舟子的“莫说”表达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逸致。
当前题号:4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下面三段文言文,分别节选自《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的末段,阅读后完成各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乌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指朝廷。
B.斯人 微:少。
C.树林阴 翳:遮盖。
D.此 客:客居。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处江湖远则忧其君   马千里者
B.醒能述文者   其境过清
C.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真无马邪
D.余强饮三大白别   国险民附
【小题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A.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B.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C.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D.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段短文中,面对世事或人生的浮沉,作者的情感有别:甲文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乙文的随遇而安中是怡然平和;丙文的率性任真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B.三段短文中的一些句子表达也颇有深意:甲文“微斯人,吾谁与归”暗含滕子京,以此规劝勉励好友;乙文末“太守谓谁”的问与答,解开全篇悬念,余音绵绵;丙文“问其姓氏”而不言姓氏,则暗含诀别之意、家国之思。
C.三段短文的表达方式各有异同:甲文以议论、抒情为主;乙文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丙文在叙事中穿插了大量的人物描写。
D.三段短文中都有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甲文是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乙文则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丙文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包含了作者对“痴”字的称赏。
当前题号:5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毳衣炉火   拥:裹,围
B.湖中焉得有此人 更:更加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 客:客居
D.余强饮三大而别 白:古人罚酒用的酒杯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强饮三大白别 日出林霏开
B.湖中得更有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
C.问姓氏 真无马邪
D.更有痴似相公 杂然而前陈,太守宴也
【小题3】对下面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A.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没有人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痴的人啊!”
B.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没有人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啊!
C.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啊!”
D.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痴的人啊!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情景交融,韵味无穷。既描绘了大雪后西湖的朴素淡雅,也映射出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B.文章谴词用字精炼传神。“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写出作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傲岸自恃。
C.文章意境唯美又充满宇宙哲思。“上下一白”与“舟中人两三粒”对比。让人痴迷于天地之空阔,也慨叹人之渺小。
D.文章结尾饱含深意。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道出了作者的“痴”情,也道出了舟子对作者的指责。
当前题号:6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月色入 足不出 千家万
B.然起行 欢鼓舞 喜若狂
C.竹柏影 遮天地 气山河
D.欣然起 千里之各业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欣赏月亮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理解:月色如此美好,怎能没有知己好友一起欣赏?苏轼便想起了好友张怀民,立刻动身前往承天寺。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并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下的一汪积水中,藻类荇菜交错纵横,就像那竹柏的影子。
理解:在如水的月光中,庭院中的一切都美极了。就像水中的藻、荇,也都如竹柏一般。
【小题3】画家华秋岳(华岩)曾以《记承天寺夜游》内容为主题作画,诗人孙衣言为其题诗。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填空。

[链接材料]

华秋岳画苏子瞻夜游承天寺访张怀民润臣索诗

清·孙衣言

世间白日争红尘,那识人境有清绝。黄州秃翁物外游,令我喜对华岩笔。

西掖官居蓬岛寒,门前写影万琅玕。尽日清风无客至,今宵明月与谁看。

注:①[红尘]形容繁华。②[黄州秃翁]指苏轼。③[西掖]中书省。④[写影]投下影子。⑤[琅玕]翠竹的美称。
诗人用“①”二字形容承天寺月夜之景,用“物外”二字高度评价苏轼、怀民的“闲人”之心,用“②”一句表达了对二人相知相契的歆羡,以及知己难求的感慨。
当前题号:7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文言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B.一童子/烧酒。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余拏/一小舟。
【小题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而”相同的是(  )
A.濯清涟不妖B.启窗
C.舟中人两三粒D.溯溪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上下一 强饮三大而别
B.湖中人鸟声俱   往来而不
C.上下白 长烟
D.此     太守与来饮于此
【小题4】在文中作者所表现得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小题5】请将文章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当前题号:8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小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yū)泥
B.陶后(xiān)有闻
C.怀民亦未(qǐn)
D.水中藻、(xìng)交横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陶后有闻
清涟而不妖
无与为乐者
竹柏影也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4】甲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当前题号:9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②其上。有泉幽幽然③,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④咫尺⑤,或倍尺⑥,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⑦石而往有石泓⑧,昌蒲被⑨之,青藓⑩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曲折伸延)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麻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①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②桥:架桥。③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④或:有时。⑤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古代称八寸为咫。⑥倍尺:二尺。⑦逾:越过。⑧泓:深潭。水深而广。⑨被:通“披”,覆盖。⑩藓:苔藓。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以其境过(________)    ②然入于渴(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一项是(   )
A.潭中鱼百许头/其长十许步
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又折西
C.如鸣佩/青藓
D.不可知源/鸣乍大乍细
【小题3】与“视之既静”中的“之”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目似暝
B.送杜少府任蜀州
C.何陋
D.乃记而去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题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写法带领我们领略极强的动态画面?
【小题6】[甲]文中点明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
【小题7】[乙]文中作者描写岸上的奇石怪木林立,花草修竹繁茂美景有什么作用?
当前题号:10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