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日更定矣
(2)上下白 
(3)是金陵人,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张岱旅居杭州,正值此地多日大雪,在万籁俱寂的夜色中乘船至湖心享观赏雪景。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同时起了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的作用。
D.本文浓墨重彩地渲染雪景之美,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1 11:4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丙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澄澈)
B.湖中人鸟声俱(隔绝)
C.湖中焉得有此人(更加)
D.如鸣佩环,心之(快乐)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日更定矣 金陵人,客此
B.卷石底出 不物喜,不以己悲
C.余强饮三大白别    乃记之
D.岸势犬牙差互 真无马耶
【小题3】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A.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条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剩余的一只小舟,以及这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B.湖上弥漫着漂浮的水汽,天与云与山与水,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条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C.湖上弥漫着漂浮的水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条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D.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条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小题4】下列对选文文意理解概括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选文都有叙事。甲文写的是夜游承天寺,乙文写的是到湖心亭赏雪,丙文写的是游览小石潭。
B.三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了水中竹柏倒影的清新唯美之景,乙文写天云山水的清晰雅致之景,丙文写了鱼儿水中嬉戏的自由欢愉之景。
C.三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甲文中有苏轼遭受贬谪的悲凉之感,乙文中有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深切怀念,丙文抒发了柳宗元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感。
D.画线句子写景各有千秋。甲文划线句子运用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乙文划线句子采用白描手法,形神兼备:丙文划线句子动静结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欣然起行
(2)月色入
(3)余一小舟
(4)焉得有此人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3】(甲)文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小题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小题5】请比较两文中划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注)①燕地:指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一带。这一地区原为周代诸侯国燕国故地。②花朝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③犹:仍然。④砾:小石块,碎石子。⑤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 井”。⑥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⑦娟然:美好的样子。⑧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女,美丽的女子。靧:洗脸。掠:梳掠。⑨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古同“隳”,坏、耽误。⑩纪:通“记”,记录。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日,更定矣   斯陋室B.问姓氏  真无马邪
C.游人未盛,   有千里之能D.山峦晴雪所洗   或异二者之
【小题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C.(甲)文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乙)文的“倩女”意思是美丽的女子。
D.(甲)文的“是金陵人”与(乙)文的“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两个句子均为判断句。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乙)文中用了不少四字句,如“高柳夹堤,土膏微润”和“鳞浪层层,清澈见底”,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C.(甲)、(乙)两文都是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D.(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甲)文写出了作者远离世俗的雅趣和厌世之情,(乙)文则写出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

(丙)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杭州风俗,游湖赏月。②巳: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③燎:火把。④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⑤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⑥夕春:夕阳。
【小题1】(赏月景)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月 景 尤 不 可 言 花 态 柳 情 山 容 水 意 别 是 一 种 趣 味。
【小题2】(明时间)下列关于(甲)(乙)(丙)三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简单地交代时间与地点,接着便切入描写的对象“雪”。
B.(乙)文中农历七月半,为了欣赏西湖月景,人们“逐队争出”。
C.(丙)文中“俗士”指的是“午、未、申三时”游湖的人。
D.(甲)(乙)(丙)三文中张岱、袁宏道游西湖的时间与“杭人”不同。
【小题3】(品言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小题4】(辨虚词)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丰富意味。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甲文)
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乙文)
【小题5】(析情感)同为游览西湖,张岱和袁宏道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三篇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毛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二)从武林门而西,望保淑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桌小人舟入湖。山色如蛾,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②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④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节选字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王。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日更定矣/金陵人
B.上下白/长堤
C.湖中人鸟声俱/空谷传响,哀转久
D.是日定矣/湖中焉得有此人
【小题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3】语段(一)中的“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小题4】两篇文章在写景上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