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所雇用的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心之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折蛇行 (4)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小题3】读(乙)文第二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
从雷峰塔出发→在_______洗脚→在龙井亭休息→终点是________。
【小题4】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点。请结合划线语句,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4 10:46: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如一①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梅曾亮《游小盘谷记》,有删减)

(注释)①如一:相同。②微:小。③坑谷洼隆:坑谷凹凹凸凸。④龈腭:像牙床和腭一样不平。⑤遗老:前朝老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百许头(大约)
B.折蛇行,明灭可见(北斗星)
C.五斗米顷(煮熟)
D.出之,乃坠大谷(向南面)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急赴之,卒不见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业 盖简桃核修狭者
C.渊水积焉,尽山麓计其长曾不盈寸
D.其中坑谷洼隆,井灶龈腭之状 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小题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3处)
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如一探之不可穷
【小题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或曰:“遗老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小题5】《游小盘谷记》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2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缒(zhuì)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石投入水中,这是测水深的方法。④掬(jū):捧。⑤馀甘:橄榄。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B.神寒骨(凄凉)
C.俯仰数谷 (越过)D.不复甚(睡)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底 折处辄B.潭中鱼百许头  其源殆熟物
C.潭西南望 循山D.其境过清 书付过
【小题3】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却将水、鱼各尽其妙,令人叫绝。
B.乙文“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字,写出了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及作者的感受。
C.甲、乙两文作者同属“唐宋八大家”,同处被贬之时,故所抒之情也完全一样。
D.甲、乙两文自然流畅,层次井然,又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富有诗情画意。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乙)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息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

注:①窈然:深远貌;幽深貌。  ②咎:责怪

【小题1】句中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境过清/余与四人拥火
B.心之/子非鱼,安知鱼之
C.卷石底以/山高月小,水落石
D.乃记而去/而余亦悔其随
【小题2】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即可)
比 好 游 者 尚 不 能 十 一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不出,火且尽。________
【小题4】“记”是古代一种常见文体。《核舟记》主要通过描写核舟的精巧,赞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小石潭记》通过对小石潭景色的描写,含蓄的抒发了作者_____的心情。(甲)(乙)两文都讲述了作者游山的经历,柳宗元先被悦耳的水声吸引,然后_____(用原文填写),最终发现了幽静美丽的小石潭,体会到游览之乐。而王安石却没有尽情享受到游山的乐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填写)。

同类题4

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选段,完成题目。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乙)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予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①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②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③回巧④献技⑤,以效⑥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⑦之状与目谋⑧,瀯瀯⑨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⑩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澧镐鄂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钴鉧潭西小丘记》节选
(注释) ①李深源、元克己:作者的两位友人。②刈(yì意):割。③熙熙然:和谐愉快的样子。④回巧:指山峦回环、云水萦绕。⑤献技:指鸟兽呈献出各种技艺。⑥效:呈献。⑦清泠:形容景色清凉明澈。⑧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⑨瀯瀯:拟声词,水回旋的声音。⑩匝(zā)旬:满十天。(11)澧镐鄂杜:地名,都是当时京都长安附近豪门贵族聚居的地区。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或短语。
蒙络摇缀②往来翕忽悄怆幽邃 ④而有之⑤予怜而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小题3】下列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石潭的构造特点、有活水注入、少有人来等都是潭水清澈见底的原因。
B.甲文中“斗折”写的是静止的溪身,“蛇行”写的是流动的溪水,一动一静,各具特色;用“犬牙”形容小溪两岸的形状,突出了“岸”是石岸,特征明显。
C.甲乙两文中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密切地交融在一起,情融景,景寓情,使这两篇游记散文具有了深沉的思想内容。
D.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叙述发现石潭、购买小丘的事,描写石潭和小丘的美丽景色,议论石潭和小丘的遭遇,直接表达了对它们不幸命运的同情。
【小题4】(小题4)有人评论: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刻画永州山水,不是纯客观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山水自喻,他笔下的小石潭和小丘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请结合以上两段选文,联系作者的遭遇,说说小石潭、小丘与作者之间的相似点。

同类题5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日光下(_______)   (2)猛浪若(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境过清 全石为底
B.潭中鱼可百头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C.影布石 负势竞
D.不足外人道也   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小题4】通读甲乙两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