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_____________ (4)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B.自康乐以来 盖以诱敌 |
C.相与步于中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
D.何夜无月 水何澹澹 |
(1)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4】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月夜)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将两文作者感情写在下列横线上。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注释)①王子猷(yóu):即王徽之,王羲之的儿子。②剡(shàn):县名。【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____) (2)客此(____________)
(3)因起彷徨 (____________) (4)即便夜乘小舟就之(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四望皎然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B.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实是欲界之仙都 |
C.造门不前而返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D.人问其故 问其姓氏 |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小题4】(甲)(乙)两文的主人公都具有怎样相似的性格特点?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糅,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轼的小儿子。【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欣然起行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
(3)予欣然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自笑也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
B.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
C.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
D.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小题4】甲、乙两文都写了夜游,分别描写了什么?两文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欣然起行
(2)月色入户
(3)余拏一小舟
(4)焉得更有此人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3】(甲)文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小题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小题5】请比较两文中划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乙)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①,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②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
(注释)①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②咎:责怪。【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B.乃记之/而去 |
C.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D.火尚足/以明也 |
(1)水尤清洌(______) (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 (3)遂与之俱出(_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不出,火且尽。
【小题4】(甲)(乙)选文均是山水游记。请结合文段具体内容,分析甲、乙两文蕴含的作者情感。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1)上下一白(____) (2)及下船(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小题3】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的哪两项相似(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B.酒逢知己千杯少。 |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D.君向潇湘我向秦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①月色入户 ②欣然起行 ③念无与为乐者 ④盖竹柏影也
【小题2】请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3】作者在文中抒发了那些情感?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璧,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筒。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嵌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棕熊。【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______)
(2)四时俱备(_______)
(3)与其奇者(______)
(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_______)
【小题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小题3】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①。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④,始极其浓媚⑤。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⑥,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②夕岚:傍晚的山光。③勒:抑制。④夕舂:夕阳 ⑤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⑥受用:享受。【小题1】下列加点字与“止午、未、申三时”中的“止”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蝉则千转不穷 | B.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
C.对镜帖花黄 | 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A.念无与为乐者 为春为月 |
B.别是一种趣味 是非木杮 |
C.山岚设色之妙 何陋之有? |
D.相与步于中庭 山门圮于河 |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
安可为俗士道哉!
【小题5】两篇同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用“/”为下面句子画线标出停顿。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小题2】解释下列加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____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小题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