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某一条化学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B.振荡后,乙瓶瘪得更厉害
C.仅用乙瓶无法证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
D.该实验也可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了通过一些明显的实验现象,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几个实验装置:请你分析他们的设计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装置中所标仪器的名称:a____;b____;
(2)B装置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
(3)学习小组同学经过分析讨论,认为C中试管内液面上升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CO2溶于水;你认为另一种是____。
当前题号:2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实验时最好戴防护眼镜,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小丽同学总结了碱的化学性质如图,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小丽同学发现,以前取用氢氧化钠溶液时试剂瓶忘记盖瓶塞,依据反应③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如果该溶液变质,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检验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选择下列试剂不能达到目的是________;   
A.稀HCl B.酚酞试液 C.CaCl2 D.Ca(OH)2 
(3)为了验证反应④,小丽将无色酚酞试液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原因是它们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________   
(4)依据反应②,KOH能与下列物质反应的是_________   
A.H2SO4 B.BaCl2 C.CuSO4 D.Na2CO3
(5)硫酸铵[(NH42SO4]、磷酸二氢钙[Ca(H2PO42]、亚硝酸钠(NaNO2)、硝酸钾(KNO3)等属于盐,其中又属于复合肥的是____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小刚和小丽两位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C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

(1)小刚用A装置未看到明显的现象,他认为CO2与NaOH不发生反应;
(2)小丽用B装置进行实验,看到气球变鼓,认为CO2与NaOH发生反应.
老师指出:CO2与水接触也能看到上述现象,因此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两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决定从分液漏斗再向B烧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又看到气球变瘪,从而确定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解释气球变鼓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瘪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证明C中的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两位同学认为利用该装置做个对比实验,补做实验的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4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弹簧夹处于关闭状态.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能使气球a明显鼓起的是(   )
A.AB.BC.CD.D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在学习碱的性质时,为了验证溶液中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老师做了下面两个实验。

实验一:如图甲,将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试管中的液面变化情况。
实验二:如图乙,向两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同样规格的瓶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振荡后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观察U形管(装有红墨水)两端液面的变化情况。
请问:
(1)实验一中观察到试管液面上升,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理由:________。
(2)实验二中若观察到U形管左端的液面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则证明溶液中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3)与实验一相比,同学们认为实验二更合理,因为它能排除________对实验的干扰。
当前题号:6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
③再打开止水夹K2,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回答:
(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________ (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________
(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________b%(选填“>”“=”或“<”)。
当前题号:7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氧化氢气体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B
测定空气中O2体积大致所占比例
用铁丝代替红磷做实验
C
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将CO2通入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水中
D
除去氧气中混有的少量水蒸气
将气体通过盛有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
 
A.AB.BC.CD.D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按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O2验满
B.配制质量分数为20%的Ca(OH)2溶液
C.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
D.收集氢气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为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量,科学家研究一种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的方法,它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绿色化学”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只生成一种有机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这种产物可能是_____。
A.甲醇(CH4O)B.甲酸(CH2O2)C.乙醇(C2H6O)D.乙酸(C2H4O2)
当前题号:10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