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性质
- + 水
- 溶质的质量分数
- 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 空气
- 金属
- 常见的化合物
- 常见的有机物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如图所示是“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仪器a的名称:___。
(2)操作A中托盘两边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片,其作用是_____。
(3)操作B中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
(4)操作C过滤时倒入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主要目的是防止_____(填字母)。
(5)图中部分操作有错误,其中会导致精盐产率明显偏低的错误操作及其造成误差的原因是_____。

(1)仪器a的名称:___。
(2)操作A中托盘两边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片,其作用是_____。
(3)操作B中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
(4)操作C过滤时倒入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主要目的是防止_____(填字母)。
A.过滤速度慢 | B.滤纸破损 | C.杂质未经过滤就进入滤液 |
.欲测定盐酸与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取混合溶液100g于锥形瓶中,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如图一),并不断测定锥形瓶中溶液的pH。反应过程中所得溶液的pH与锥形瓶中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如图二所示。其中,当锥形瓶中溶液的质量增加至147.8g时,共消耗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50g。(忽略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量;氯化钙溶液显中性。)

(1)m点的数值是________。
(2)a→b段表示碳酸钠与混合溶液中的________反应。
(3)参加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4)请计算原混合溶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写计算过程)。_______

(1)m点的数值是________。
(2)a→b段表示碳酸钠与混合溶液中的________反应。
(3)参加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4)请计算原混合溶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写计算过程)。_______
将含有可溶性杂质的某氯化镁样品3g溶于足量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滴入2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AgNO3溶液(杂质不含镁元素且不与AgNO3溶液反应)。实验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滴入AgN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质量为____g。
(2)样品中含镁元素的质量是____g。
(3)原硝酸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

(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质量为____g。
(2)样品中含镁元素的质量是____g。
(3)原硝酸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
用已知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可以测定未知溶液的质量分数,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模糊的稀盐酸,某同学为了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一洁净的锥形瓶称量,然后往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并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质量忽略不计),重新称量;
②往上述锥形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氢氧化钠溶液,边滴加边振荡,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紫色时,停止滴加,再次称量,数据如下表:
(1)若要配制500克16%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________克;
(2)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3)另有同学做了同样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于是用精密pH试纸测得反应后锥形瓶内溶液的pH为8.2,则他测出的盐酸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造成这一偏差的原因是_______。
①取一洁净的锥形瓶称量,然后往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并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质量忽略不计),重新称量;
②往上述锥形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氢氧化钠溶液,边滴加边振荡,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紫色时,停止滴加,再次称量,数据如下表:
| 锥形瓶 | 锥形瓶+稀盐酸 | 锥形瓶+反应后溶液 |
质量(克) | 35.5 | 55.5 | 80.5 |
(1)若要配制500克16%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________克;
(2)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3)另有同学做了同样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于是用精密pH试纸测得反应后锥形瓶内溶液的pH为8.2,则他测出的盐酸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造成这一偏差的原因是_______。
向含CuCl2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

(1)P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
(2)m1为________克。
(3)M点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_______

(1)P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
(2)m1为________克。
(3)M点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_______
如图,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 |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砝码为5g(游码读数0),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p水=1g/cm3 |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
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一③为恒温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溶液②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
B.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
C.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
D.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
如图是教材中用来表示电解水过程的示意图(其中“O”、“●”分别表示H原子和O原子)。分析示意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常温常压下水可以发生分解反应 |
B.电解水的最终产物是H、O原子 |
C.H原子是图示微粒中的最小微粒 |
D.O原子只有在通电条件下才能转化为O2分子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电解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有氢气和氧气 |
B.水电解时水分子被破坏 |
C.水电解能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
D.水在电解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
如图为自米水生产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水池中的水是溶液 | B.过滤池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 |
C.消毒用的液氯是化合物 | D.供水系统流出的水是纯净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