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 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在花卉市场上经常见到用营养液培育观赏植物.配制营养液的主要试剂之一是质量分数为1.4%的硝酸钾溶液,现欲配制这种硝酸钾溶液200克.
(1)需硝酸钾固体_____克,需水_____mL.(水的密度为1.0g/cm3)
(2)配制此硝酸钾溶液的步骤为:a、计算 b、称量(量取)c、溶解 d、装入试剂瓶.
现有以下实验仪器:托盘天平及砝码、量筒、药匙、蒸发皿、胶头滴管、烧杯、试剂瓶.
在以上给出的仪器中,有一个仪器在配制溶液过程中不需要的是_____,同时,若要成功配制此溶液,还缺少一个重要的仪器是_____,此仪器在配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
(3)下列方法能使接近饱和硝酸钾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的是_____.(从①-⑥中选序号填入)
①加水②加KNO3固体③蒸发水④冷却⑤加热但保持溶液质量不变⑥加饱和硝酸钾溶液
(4)现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逐滴加水稀释使其质量分数降至1.4%,在此稀释过程中,符合此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图示是_____.
A、
. B、
C、
D、
(5)在t1℃时硝酸钾溶解度为S克,该温度下把a克硝酸钾固体投入到b克水中,充分搅拌.
①当S、a、b满足的关系是______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②当S、a、b满足的关系是______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若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1/3倍,需加水_____克.
(1)需硝酸钾固体_____克,需水_____mL.(水的密度为1.0g/cm3)
(2)配制此硝酸钾溶液的步骤为:a、计算 b、称量(量取)c、溶解 d、装入试剂瓶.
现有以下实验仪器:托盘天平及砝码、量筒、药匙、蒸发皿、胶头滴管、烧杯、试剂瓶.
在以上给出的仪器中,有一个仪器在配制溶液过程中不需要的是_____,同时,若要成功配制此溶液,还缺少一个重要的仪器是_____,此仪器在配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
(3)下列方法能使接近饱和硝酸钾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的是_____.(从①-⑥中选序号填入)
①加水②加KNO3固体③蒸发水④冷却⑤加热但保持溶液质量不变⑥加饱和硝酸钾溶液
(4)现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逐滴加水稀释使其质量分数降至1.4%,在此稀释过程中,符合此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图示是_____.
A、


C、


(5)在t1℃时硝酸钾溶解度为S克,该温度下把a克硝酸钾固体投入到b克水中,充分搅拌.
①当S、a、b满足的关系是______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②当S、a、b满足的关系是______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如图所示,在分别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放入KNO 3充分溶解,则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混合后为t1℃的不饱和溶液 |
B.乙升温至t2℃,溶液质量增加 |
C.乙、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
D.丙降温至t1℃,有晶体析出 |
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 ②降低温度 ③增加氢氧化钙④增加溶剂⑤蒸发水,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⑤ |
B.①②④ |
C.②③⑤ |
D.①③④ |
下列涉及学科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微粒观:水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
B.根据转化观:升高温度可以将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
C.根据结构观:构成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 |
D.根据守恒观:10ml质量分数为60%的浓硫酸,加10ml水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30% |
50℃时,将质量都为m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降温到20℃时,现象如图乙。已知a、b两种固体分别是氯化钠或硝酸钾,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温度/℃ 溶解度g | 10 | 20 | 30 | 40 | 50 |
氯化钠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硝酸钾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A.图甲中,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b溶液的大 |
B.图乙中,a、b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
C.a固体是硝酸钾,b固体是氯化钠 |
D.据实验现象可知,31.6克<m≤37.0克 |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B.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 |
C.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
D.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中溶质质量一定不变 |
“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NaHCO3是纯碱 |
B.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只有NH4Cl |
C.配制饱和食盐水时,可通过搅拌来提高食盐的溶解度 |
D.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的作用是使溶液呈碱性,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 |
类推是化学中常用的学习方法,下列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原溶质,所以饱和溶液也不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 |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
C.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
D.铝被氧化后表面形成保护膜,所以铁被氧化生锈后表面也会形成保护膜 |
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
D.一定温度下,向恰好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