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 观察技能
- 用心观察
- 拓展观察力
- 观察结果的记录与整理
- 观察的分类
- 观察图表从中提取数据
- 实验技能
- 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某公司生产出的纯碱产品中经检测只含有氯化钠杂质。为测定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20℃时,称取该产品样品26.5g,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碳酸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完全逸出,得到不饱和NaCl溶液。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如下图所示。

求:(1)生成CO2的质量
(2)该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3)求出反应后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

求:(1)生成CO2的质量
(2)该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3)求出反应后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
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
B.观察时不需要借助仪器 |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
D.观察时还要和别人交流看法 |
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为什么把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某同学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并测得以下一组数据: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 表面 | 2cm深处 | 4cm深处 | 6cm深处 |
干细沙的温度(℃) | 26 | 24 | 22 | 20 |
湿泥土的温度(℃) | 24 | 23 | 22 | 21 |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干细沙深度越深温度越低 |
B.干细沙随深度降温比湿泥土快 |
C.表面的湿泥土温度比干细沙的温度低 |
D.干细沙的温度总比湿泥土的温度高 |
说明下列观察属于直接观察还是间接观察:①用体温表测量体温;②用手摸病人的额头,判断发热程度;③用眼观看叶片的形状和构造;④用耳辨听是哪种乐器发音;⑤用天文望远镜探测星系;⑥用红外线测温仪快速测量旅客的体温;⑦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⑧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属于直接观察的是___________。
2019 年 3 月,杭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浙江大学专家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来讲解如何科学“撸串”。实验人员从市场上随机购买了鸡翅,分别用电烤箱在 180 度、230 度烤制 10 分钟、20 分钟和 30 分钟。将鸡翅去骨,放入机器打碎。然后,加入正己烷溶剂提取苯并芘。再用旋转蒸发仪浓缩,接着通过苯并芘专用柱去除杂质。最后,通过液相色谱仪测定苯并芘含量。下表:(苯并芘又称苯并(α )芘,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致癌物)
(1)从本次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____。
(2)序号“7”这组实验起________作用。
(3)实验人员进一步实验:在180℃的电烤炉下,鸡翅经过约18分钟烤制已烤熟,在230℃的电烤炉下,鸡翅经过约12分钟烤制已烤熟,鸡翅刚烤熟时均未检出苯并芘。从以上实验来看,能给你什么启示?____。
序号 | 烤制方式 | 烤制时间(min) | 苯并芘含量(μ g/kg) |
1 | 180℃电烤 | 10 | 未检出 |
2 | 20 | 1.2 | |
3 | 30 | 3.6 | |
4 | 230℃电烤 | 10 | 未检出 |
5 | 20 | 2 | |
6 | 30 | 5.4 | |
7 | 生鸡翅 | 0 | 未检出 |
(1)从本次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____。
(2)序号“7”这组实验起________作用。
(3)实验人员进一步实验:在180℃的电烤炉下,鸡翅经过约18分钟烤制已烤熟,在230℃的电烤炉下,鸡翅经过约12分钟烤制已烤熟,鸡翅刚烤熟时均未检出苯并芘。从以上实验来看,能给你什么启示?____。
探月是人类共同的梦想,小明看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图片后引发了猜想:月坑的深度可能跟流星的体积、质量、速度有关。为验证自己的猜想,他设计了用小球撞击沙坑的模拟实验,装置如图乙。他找来几个质量不同、体积不同的小球来撞击沙坑。经过实验,得到表中的数据。请你分析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本实验中要控制小球的撞击速度是通过控制小球的________来实现的。
(2)根据5、6、7三组实验数据可得出沙坑的深度与小球________有关的初步结论。
(3)由________三组数据可得出沙坑的深度与小球体积有关的初步结论。
(4)以上探究使用的是控制变量法,综上所述可知:________,在月球表面撞击的月坑就越深。
甲


实验序号 | 质量m/g | 体积V/cm3 | 下落高度h/cm | 沙坑的深度d/mm |
1 | 10 | 1.2 | 50 | 10.4 |
2 | 30 | 3.5 | 50 | 11.6 |
3 | 45 | 3.5 | 50 | 13.9 |
4 | 10 | 2.5 | 50 | 8.3 |
5 | 10 | 3.5 | 50 | 4.0 |
6 | 10 | 3.5 | 40 | 2.5 |
7 | 10 | 3.5 | 30 | 1.6 |
(1)本实验中要控制小球的撞击速度是通过控制小球的________来实现的。
(2)根据5、6、7三组实验数据可得出沙坑的深度与小球________有关的初步结论。
(3)由________三组数据可得出沙坑的深度与小球体积有关的初步结论。
(4)以上探究使用的是控制变量法,综上所述可知:________,在月球表面撞击的月坑就越深。
李萍为研究“影响蜂蜜粘性与温度的关系”,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将蜂蜜分别装入三个小瓶,一瓶放在冰箱,一瓶放在室内,另一瓶放在微波炉中加热一会儿。然后找三支相同的试管,用三支滴管分别从三个小瓶中各取一滴蜂蜜,同时、分别滴到同样倾斜放置着的试管内壁上,观察各滴蜂蜜流到试管底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
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李萍又用其它不同品牌、不同产地的蜂蜜做了相同的实验,实验现象都是如此。请你回答:
(1)李萍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结论可以用下列图像中的_________来表示。

(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李萍同学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这种科学方法,李萍将不能直接测量的_______转换成可以测量的________________。
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蜂蜜 | 在冰箱中 | 在室内 | 经微波炉加热 | ![]() |
温 度 | 较低 | 一般 | 较高 | |
流淌时间 | 较长 | 一般 | 较短 |
李萍又用其它不同品牌、不同产地的蜂蜜做了相同的实验,实验现象都是如此。请你回答:
(1)李萍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结论可以用下列图像中的_________来表示。

(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李萍同学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这种科学方法,李萍将不能直接测量的_______转换成可以测量的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喜欢观察鸟的行为。他曾经看到某种鸟在吃蓟的种子,就想证实蓟的种子是不是它最爱吃的食物,于是用三种食物(蓟的种子、稻谷、太阳花的种子若干)进行实验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实验的假设是“这种鸟可能最爱吃蓟的种子” |
B.实验前三种食物的取用数量应一样多 |
C.实验时应把蓟的种子放在离鸟最近的地方 |
D.如果发现三种食物都被鸟吃完了,则这个结果不支持本实验的假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