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观察技能
- 实验技能
- 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无焰食品加热器常用于野外加热食物,它的成分是镁粉、铁粉、氯化钠。使用时加入水,镁和水反应产生热量。下面是在18 ℃、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中对该产品的实验研究,请结合以下实验方案回答有关问题(不考虑氯化钠对水沸点的影响)。

(实验1)
Ⅰ.将一定质量的镁条、铁粉和氯化钠加入盛有100 mL水的隔热容器中,连续搅拌,每50s记录一次温度,得图1中曲线a。
Ⅱ.将相同质量的镁条剪成100份代替Ⅰ中镁条重复以上实验,得图1中曲线b。
Ⅲ.用相同质量的镁粉代替Ⅰ中镁条重复以上实验,得图1中曲线c。
(1)从能量变化角度看,该变化是由________能转化为热能。
(2)观察图1,从中可以发现影响镁和水反应速率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实验2)将2.40 g镁粉和质量为28.00 g的铁粉混合,加入盛有100 mL水的隔热容器中,不断搅拌。氯化钠用量不同时,温度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3)实验2中,当NaCl质量大于7.30 g时,实验不再做的原因是_________(填字母)。
A.加入更多的NaCl不再增加反应速率
B.加入更多的NaCl会降低反应速率
C.已达到水的沸点,温度不会再有变化
D.需加入更多的铁粉来提高水的温度
(4)某同学设计了下面四种无焰食品加热器物料配方,请根据本次实验研究的结论,判断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2.40 g镁粉、7.30 g NaCl和28.00 g铁粉
B.2.40 g镁条、7.30 g NaCl和28.00 g铁粉
C.2.40 g镁粉、8.76 g NaCl和28.00 g铁粉
D.2.40 g镁条、8.76 g NaCl和28.00 g铁粉

(实验1)
Ⅰ.将一定质量的镁条、铁粉和氯化钠加入盛有100 mL水的隔热容器中,连续搅拌,每50s记录一次温度,得图1中曲线a。
Ⅱ.将相同质量的镁条剪成100份代替Ⅰ中镁条重复以上实验,得图1中曲线b。
Ⅲ.用相同质量的镁粉代替Ⅰ中镁条重复以上实验,得图1中曲线c。
(1)从能量变化角度看,该变化是由________能转化为热能。
(2)观察图1,从中可以发现影响镁和水反应速率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实验2)将2.40 g镁粉和质量为28.00 g的铁粉混合,加入盛有100 mL水的隔热容器中,不断搅拌。氯化钠用量不同时,温度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3)实验2中,当NaCl质量大于7.30 g时,实验不再做的原因是_________(填字母)。
A.加入更多的NaCl不再增加反应速率
B.加入更多的NaCl会降低反应速率
C.已达到水的沸点,温度不会再有变化
D.需加入更多的铁粉来提高水的温度
(4)某同学设计了下面四种无焰食品加热器物料配方,请根据本次实验研究的结论,判断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2.40 g镁粉、7.30 g NaCl和28.00 g铁粉
B.2.40 g镁条、7.30 g NaCl和28.00 g铁粉
C.2.40 g镁粉、8.76 g NaCl和28.00 g铁粉
D.2.40 g镁条、8.76 g NaCl和28.00 g铁粉
除去卡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的实验方案不可行的
A.FeCl2溶液(CuCl2)——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
B.KCl固体(KClO3)——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并加热 |
C.CO气体(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干燥 |
D.NaCl溶液(MgCl2)——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向滤液中加稀盐酸至中性 |
以下有关物理量的测量,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A.一支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 | B.人体感到舒适的气温约为37℃ |
C.中学生跑完50m用时约为4s | D.教室内一盏日光灯额定功率约为200W |
“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不属于该研究方法的是( )
A.![]() | B.![]() |
C.![]() | D.![]() |
小铖同学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用电子天平和量筒准确测量出表中m1、m2、m3、m4和Vo(实验中操作正确,O2的密度为ρ g/m3)

(1)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1、m2、m3、m4、V和ρ之间应存在的等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每次实验结束后,小卢在拆卸装置时总能闻到刺激性味气味,他将加热后剩余固体中的MnO2分离并测量其质量,发现总小于加热前MnO2的质量。查阅资料后发现,一般认为加热KClO3和MnO2混合物的反应过程如下:
第1步:2MnO2+2KClO3
2KMnO4+Cl2↑+O 2↑(其中C12有刺激性气味)
第2步:2KMnO4
K2MnO4+MnO2+O2↑
第3步:K2MnO4+C12
2KCl+MnO2+O2↑
(3)写出加热后剩余固体中MnO2质量小于加热前MnO2质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实验序号 | 1 | 2 | … |
m1(MnO 2)/g | | | |
m2 (KClO3)/g | | | |
m3 (试管)/g | | | |
m4 (试管+加热后剩余固体)/g | | | |
收集到的气体体积V/cm3 | | | |

(1)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1、m2、m3、m4、V和ρ之间应存在的等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每次实验结束后,小卢在拆卸装置时总能闻到刺激性味气味,他将加热后剩余固体中的MnO2分离并测量其质量,发现总小于加热前MnO2的质量。查阅资料后发现,一般认为加热KClO3和MnO2混合物的反应过程如下:
第1步:2MnO2+2KClO3

第2步:2KMnO4

第3步:K2MnO4+C12

(3)写出加热后剩余固体中MnO2质量小于加热前MnO2质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木炭还原CuO的探究实验,生成物是红色固体和无色气体。他们查阅资料后得知氧化亚铜(Cu2O)为红色固体,猜测反应物比例不同,产物也会不同。生成物中有CO2、CO和Cu,还可能有Cu2O。已知 Cu2O能和常见的酸(HNO3除外)反应生成Cu2+和Cu,微量的CO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为此,请你和他们一起进行如下探究。

(1)该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木炭还原CuO实验装置有何不足之处?____
(2)为验证产生的气体是CO2和CO的混合物,将混合气体进行如下操作:
实验中观察到____现象,则证明是CO2和CO的混合气体。
(3)探究红色固体中是否有Cu2O。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

(1)该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木炭还原CuO实验装置有何不足之处?____

实验中观察到____现象,则证明是CO2和CO的混合气体。
(3)探究红色固体中是否有Cu2O。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 | 向剩余固体中加入稀盐酸反应后,静置 |
实验现象与结论 | 现象:_____;结论:红色固体中有Cu2O |
化学反应方程式 | ____ |
如图是一初中(科学)课本,下列对此课本的估测值与真实值接近的是( )


A.长度约为26厘米![]() | B.质量约为2千克 |
C.重力约为0.2牛 | D.平放时对桌面压强约为2帕 |
碱式碳酸锌[Znx(OH)y(CO3)Z]是制备功能材料ZnO的原料,其化学反应表达式为:
(x、y、z为正整数)。小金设计了图甲所示装置对碱式碳酸锌的组成进行探究(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充足,实验操作正确):

(1)图甲中装置B的作用是_____。
(2)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充分加热等质量的碱式碳酸锌样品,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温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加热时,热分解装置的温度至少要达到_____℃ (选填“200”“300”或“400”)。
(3)部分实验步骤为:“加热前先通入N2排尽装置内的气体,关闭通入N2的活塞,控制一定温度下加热”。实验过程中可根据_____现象判断碱式碳酸锌样品已完全分解。
(4)小金取54.7g碱式碳酸锌样品(不含杂质),放置于热分解装置内,完全反应后测得装置A增重5.4g,装置B增重8.8g。则x:y:z的最简整数比为_____。


(1)图甲中装置B的作用是_____。
(2)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充分加热等质量的碱式碳酸锌样品,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温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加热时,热分解装置的温度至少要达到_____℃ (选填“200”“300”或“400”)。
(3)部分实验步骤为:“加热前先通入N2排尽装置内的气体,关闭通入N2的活塞,控制一定温度下加热”。实验过程中可根据_____现象判断碱式碳酸锌样品已完全分解。
(4)小金取54.7g碱式碳酸锌样品(不含杂质),放置于热分解装置内,完全反应后测得装置A增重5.4g,装置B增重8.8g。则x:y:z的最简整数比为_____。
对一些生活常识的认知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下列对一些科学量的估测中,比较贴近事实的是( )
A.一位中学生受到的重力约50牛 | B.食用油的密度约0.9千克/米3 |
C.一间教室的体积约200米![]() | 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0米/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