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观察技能
- 实验技能
- 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请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单位: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 8848_____;
(2)一支毛笔的长度是 2.6_____;
(3)一瓶矿泉水的体积是 500_________。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 8848_____;
(2)一支毛笔的长度是 2.6_____;
(3)一瓶矿泉水的体积是 500_________。
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 1 毫米的刻度尺先后 5 次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 25.46 厘米、25.45 厘米、25.66 厘米、25.44 厘米、25.47 厘米,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 )
A.25.455 厘米 | B.25.46 厘米 | C.25.496 厘米 | D.25.47 厘米 |
如图所示,用A、B 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刻度尺的分度值而言,刻度尺_____(A/B)精密一些;就测量的方法而言,刻度尺_____的放置不正确。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木块边长是_____cm。

炎热的夏天,电风扇给我们带来了丝丝凉意。小科同学观察到教室里的电风扇吹出的风有时大有时小,爱动脑筋的他思考: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并对此提出了两个猜想:
猜想一: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与距离电风扇的远近有关; 猜想二: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与扇叶的转速有关。
为验证上述猜想,小科同学设计了如图甲装置:将纸板B 固定在支架上(支架未画出),硬质纸板 A 与轻杆固定后悬挂在纸板 B 上的转轴 O 处。纸板 A 和轻杆可绕转轴 O 来回自由摆动而不会与纸板 B 碰撞,且纸板 A 和纸板 B 两平面垂直。将电风扇放在纸板 A 左侧并正对纸板 A,图中 s 是纸板 A 自然下垂时(虚线)到电风扇的水平距离;θ 是电风扇吹动纸板A 向右摆动稳定后轻杆与其自然下垂时(虚线)的夹角。
(1)在本实验中,小科用_____来反映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大小。
(2)小科先对猜想一进行了探究。保持电风扇的转速不变,移动电风扇,使 s 分别等于 0.30 米、0.50 米、0.70 米、0.90 米,在纸板B 上分别描下纸板A 被电风扇吹动后稳定时轻杆的位置 a、b、c、d,如图乙所示(轻杆和纸板A 未画出),分别连接 Oa、Ob、Oc、Od,比较四次实验中 θ 的大小。由此可得出猜想一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

(3)在探究猜想二时,除改变电风扇的转速外,其他器材仍与图甲相同。在探究过程中, 还要保持_____不变。
猜想一: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与距离电风扇的远近有关; 猜想二: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与扇叶的转速有关。
为验证上述猜想,小科同学设计了如图甲装置:将纸板B 固定在支架上(支架未画出),硬质纸板 A 与轻杆固定后悬挂在纸板 B 上的转轴 O 处。纸板 A 和轻杆可绕转轴 O 来回自由摆动而不会与纸板 B 碰撞,且纸板 A 和纸板 B 两平面垂直。将电风扇放在纸板 A 左侧并正对纸板 A,图中 s 是纸板 A 自然下垂时(虚线)到电风扇的水平距离;θ 是电风扇吹动纸板A 向右摆动稳定后轻杆与其自然下垂时(虚线)的夹角。
(1)在本实验中,小科用_____来反映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大小。
(2)小科先对猜想一进行了探究。保持电风扇的转速不变,移动电风扇,使 s 分别等于 0.30 米、0.50 米、0.70 米、0.90 米,在纸板B 上分别描下纸板A 被电风扇吹动后稳定时轻杆的位置 a、b、c、d,如图乙所示(轻杆和纸板A 未画出),分别连接 Oa、Ob、Oc、Od,比较四次实验中 θ 的大小。由此可得出猜想一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

(3)在探究猜想二时,除改变电风扇的转速外,其他器材仍与图甲相同。在探究过程中, 还要保持_____不变。
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 m(宽*长),厚度 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刻度尺测出取一张废弃的墙纸长度为 L1
②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 n 圈
③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 D1
④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 D2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_____;
(2)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

①用刻度尺测出取一张废弃的墙纸长度为 L1
②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 n 圈
③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 D1
④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 D2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_____;
(2)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 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
C.墙纸厚度不均匀 | D.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
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和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主要指海拔)和遗传(指不同海拔的植株)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m处。
(2)收集数据:要测量第二年秋天____________。
(3)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试验结果:
假设一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二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m处。
(2)收集数据:要测量第二年秋天____________。
(3)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试验结果:
假设一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二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请根据图示填空。

(1)图甲中,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_____,物体的长度是_____。
(2)图乙是体温计,它是根据液体_____的原理制成的,此时指示的温度是_______。
(3)图丙中,量筒的量程是_____,金属块的体积为_____。

(1)图甲中,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_____,物体的长度是_____。
(2)图乙是体温计,它是根据液体_____的原理制成的,此时指示的温度是_______。
(3)图丙中,量筒的量程是_____,金属块的体积为_____。
俗话说“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为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甲、乙同学都用画示意图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分别如图甲和图乙所示。

(1)请在甲乙两图中代表光线的直线上标出箭头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____)
(2)在你看来,他们所画的图______(选填“都正确”、“都不正确”、“甲正确,乙不正确”或“乙正确,甲不正确”);根据他们所运用的方法,你在评价他们的示意图画得是否正确时,主要是看______

(1)请在甲乙两图中代表光线的直线上标出箭头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____)
(2)在你看来,他们所画的图______(选填“都正确”、“都不正确”、“甲正确,乙不正确”或“乙正确,甲不正确”);根据他们所运用的方法,你在评价他们的示意图画得是否正确时,主要是看______
A.画图是否认真 | B.图上是否全面正确地反映了应该控制的变量 | C.画图时所运用的物理知识是否正确。 |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特殊有机物,下列是有关酶特性的探究。

(1)如图是某种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曲线,在温度为t0时,当pH从5上升到7,酶活性的变化过程是____;
(2)小麦种子萌发时会产生淀粉酶可将种子内的淀粉水解为麦芽糖、
葡萄糖等,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某小组为探究“小麦种子在萌发开始的5天中淀粉酶的活性变化”。设计实验步骤如下:
①培养萌发种子。
②制备小麦淀粉酶滤液:依次取等量萌发1~5天的种子分别放入研钵中,经过研磨并分别过滤,收集滤液,分别放入5支试管内并编号为1~5。
③取6支洁净试管,编号为A、B、C、D、E、F。向每支试管加入2mL淀粉液,向A中加____,向B~F中分别加入1~5号滤液各1mL。
④振荡6支试管,并将6支试管的下半部浸在35℃温水中,保温5分钟。
⑤分别向A~F6支试管中加入一滴碘液并对比颜色。
若实验结果是:A中蓝色最深,B~F5支试管中____,则说明种子萌发后1~5天淀粉酶活性逐渐减弱。

(1)如图是某种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曲线,在温度为t0时,当pH从5上升到7,酶活性的变化过程是____;
(2)小麦种子萌发时会产生淀粉酶可将种子内的淀粉水解为麦芽糖、
葡萄糖等,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某小组为探究“小麦种子在萌发开始的5天中淀粉酶的活性变化”。设计实验步骤如下:
①培养萌发种子。
②制备小麦淀粉酶滤液:依次取等量萌发1~5天的种子分别放入研钵中,经过研磨并分别过滤,收集滤液,分别放入5支试管内并编号为1~5。
③取6支洁净试管,编号为A、B、C、D、E、F。向每支试管加入2mL淀粉液,向A中加____,向B~F中分别加入1~5号滤液各1mL。
④振荡6支试管,并将6支试管的下半部浸在35℃温水中,保温5分钟。
⑤分别向A~F6支试管中加入一滴碘液并对比颜色。
若实验结果是:A中蓝色最深,B~F5支试管中____,则说明种子萌发后1~5天淀粉酶活性逐渐减弱。
下列相关科学量的估值合理的是( )
A.小轿车的车速约100m/s | B.正常新生婴儿的质量约7kg |
C.台州全年平均气温约35℃ | D.教室房间的高度约3.3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