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 孙中山
- 甘地
- 凯末尔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A.夸大领袖个人作用 | B.秉持西方价值观念 |
C.反对中国民主革命 | D.追求客观真实公正 |
材料一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乱则声讨,治则抚绥……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
——摘编自《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的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他在位期间“万不得已而用兵”的表现。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指出:“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是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2)指出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材料三 “一国两制”构想发展大事记
1979年1月 |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
1981年9月 | 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 |
1982年1月 | 邓小平会见海外朋友时首先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
1982年9月 | 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表示,中国将运用“一国两制”办法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
1983年6月 | 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对大陆和台湾如何实行“一国两制”政策作了较详细的阐述,通称“邓六条”。 |
1984年5月 | 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
——整编自必修一、选修四教材
(3)根据上表及所学知识,分析“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并概括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历史意义。材料一 孙中山在创建南京临时政府时……宣布新成立的共和国“当成为统一独立与兴盛之国家”。……要实现“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内政之统一”等,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政治方案。辛亥革命失败后,针对国家四分五裂的局势,孙中山无论在言论上或行动上都更加重视国家统一问题……孙中山认为,中国之所以必须统一,不能分裂,一是中国“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只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才能使“中国变成很强盛的文明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观》
材料二 从五十年代中期起,即使存在外国的武装干涉,解放台湾虽有战争的与和平的两种方式,***仍通过各种渠道多次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与政策。八十年代初,邓小平从世界现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按“一国两制”模式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刘孝良《论***邓小平和平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国家统一观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和邓小平在国家统一认识上的共同之处。
①***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
②***积极推动国共合作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国家统一方案
④孙中山由“驱除鞑虏”到“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②④ | D.③④ |
材料一 华盛顿血战七年,赢得美国独立,被美国民众尊为国父。孙中山与华盛顿同为革命领袖,华盛顿为独立而争,先生为三民主义而斗,四十年如一日,几死者十余次,其精神、毅力、功绩,较之华盛顿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应尊为国父。
——卢绍稷《东西两国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华盛顿并称“东西两国父”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材料二 列宁说:“无可争辩的历史经验证明,在革命运动史上,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是屡见不鲜的事。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毫无疑义是彼此相容的。”
——《列宁选集》1972版第三卷
(2)拿破仑是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典型代表。作为法国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他是怎样建立个人独裁的?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华盛顿和拿破仑有什么共同举措?材料三

(3)上述三位“国父”级人物对各自国家的最大贡献分别是什么?
(4)三位“国父”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的特点?概述甘地和凯末尔选择不同斗争方式的原因。
材料一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材料二 “如果可能,是在不列颠帝国范围内自治,如果不可能,就脱离英国而自治”。“印度人应以耐心和善良去制服帝国主义者,靠道德感化使英国结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 凯末尔说:“我们国家与我国民族的唯一使命是用我们的刺刀把敌人从我们的土地上赶走。”“最合适土耳其民族本性与精神制度的是共和主义制度。”
——《当代东方政治思潮》
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甘地、凯末尔各自的政治主张。
(2)分别指出孙中山和凯末尔对本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概述甘地和凯末尔选择不同斗争方式的原因。
(3)你认为科学评价历史人物需运用哪些基本方法?
材料一 詹天佑早期经历(部分)

——摘编自经盛鸿《詹天佑评传》
材料二 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 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于为国之外,无其他杂念,可谓纯洁之爱国者。 中山先生真实行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以中国今日之情形言,人才少, 奸佞多;有所措施,每反初愿,不能尽如人意;此乃社会之孽,而非中山之罪也。故以有名于世者, 中山先生诚中国一人而已。
——摘自李菁《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詹天佑“科学报国”思想形成的背景,并简述詹天佑回国后的报国实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史实加以说明“中山先生诚中国一人而已”。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A.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B.寄希望于清政府进行改革 |
C.认同洋务运动的强国主张 | D.认为思想进步能拯救中国 |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一直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制,地方监察机构和官员直属中央领导。自魏晋起,中央监察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且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的约束和羁绊。汉魏时一般通过察举考试的方式选用御史,至唐、宋、明、清,需进士出身方可担任御史。唐、宋、元的御史台和明清的都察院均为中央最高一级的衙门。如宋代监察御史自“宰相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当劾,皆得纠正”。隋仿汉代旧制,颁布了巡察诏条六条。唐玄宗时,专以察吏六条巡行监察地方官吏。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孙中山在“五权宪法”学说中就提出,主张吸收古代设立“专管弹劾底官”的经验,使监察权力独立。民国建立以后,依照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由议会掌监察,但是“议会本职,在于立法,以之监察,不独旷耗时日于行政之琐屑,抑且陷立法机关于政争之旋涡”,而且孙中山的后继者也没有完全按照孙中山的构想实施。北洋政府的平政院虽掌有监察职权,却根本没有监察的实权。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受国民党中央监督指导,依法律行使检察权。然而由于制度结构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加上该机制的操作主体出于自身或客观原因,未能完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难以承载起反腐使命。——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帝王重视监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的监察构想作出简评。